发轫嵩麓背烟岩,解维水程仍二三。
杞邦想见旧风烈,许邑自知诚子男。
天地忧怀真过计,文献不足良可惭。
放舟适未觏君子,白头终期老江潭。

【注释】

①元祐六年:宋哲宗年号,公元1089年。②夏:季节名;阳翟:古地名;睢阳:古地名;③翰林苏公:即苏轼,字子瞻。④杞邦:指北宋的河南府,今河南开封。⑤二三:指一二,二十分之一。⑩许邑:指北宋的许州,今河南许昌市。⑩过计:过分担忧。⑩文献不足:文献资料不足。①惭:惭愧。①适:到。②觏:同“够”,达到。

【译文】

元符六年夏自阳翟到睢阳去接迎从陕西放逐归来的诗人苏轼。

从嵩山麓出发,背着烟霞,水程中仍然有二三日的时间。

想到杞邦,可以想象那里过去的风气是那么的激烈,许地自知自己是苏轼的儿子,感到十分的欣慰。

对于国家忧患之思,真是超过自己的能力,文献不足,感到十分的惭愧。

到江潭边放舟还没有遇到君子,白发终期老江潭。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写这首诗时已年过半百,所以特别感慨自己与友人的相别,并以此表达了对苏轼的怀念之情。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深的惜别之情,一种难舍难分的友情。首联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景:在嵩山脚下告别,背起行李,乘船顺流而下,继续前行。颔联写友人归国的心情:想见旧日风烈,自许为儿子,感到欣慰。颈联写诗人对自己被贬的忧虑和无奈,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尾联写诗人对友人归国后生活境况的担心,希望友人能够度过难关,早日重返仕途。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感人,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谊和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