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爱劲竹,古士惟徽之。
而我独爱君,不见即相思。
今矧万里游,动为三岁期。
索居念金兰,惘然伤别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赴成都府广都县尉任,送友人南去伤怀所作。全诗八首中第七首最为著名。此诗以“倾城爱劲竹,古士惟徽之”,开头两句为第一层,写自己爱竹,而友人却不爱竹子,因而产生相思之情。第三四句,“而我独爱君,不见即相思。”写自己独爱友人,因友人远去,所以产生了相思之情。第五六句,写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因为朋友不在身边,所以感到惘然,也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之情。
首联“倾城爱劲竹,古士惟徽之”二句,开门见山地表明了作者对竹林的喜爱。“倾城”一词,用得极为巧妙。它既写出了竹子的茂盛,也表现了竹林之大,足以让整个城市为之倾倒。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竹子的热爱已经到了极点。在众多的花卉、树木中,诗人偏偏选择了竹子。这不仅仅是因为竹子的坚韧不拔、高洁脱俗的品质吸引了诗人,更因为竹子与诗人有着深厚的渊源。诗人曾在《题大庾岭北驿》一诗中写道:“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骑。微霜天下白,胡雁乡书绝。山际逢戍鼓,海上共明月。”在这短短的二十字中,诗人通过描绘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战争的残酷景象,传达出他对国家的深深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种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正是诗人对竹子的喜爱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因此,当诗人看到满城的竹子时,他不禁感叹:“倾城”二字,生动地表达了他对竹子的深厚情感。
颔联“而我独爱君,不见即相思。”二句,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朋友的深切思念。“我独爱”三字,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对友人的深深喜爱。然而,这种喜爱并不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而是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上。诗人之所以如此珍视这份友情,是因为他认为友谊是一种超越物质关系的精神联系。在他看来,真正的友情应该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而不是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或约束。因此,当诗人得知朋友即将离开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失落感和痛苦。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够承受这份离别的痛苦,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在这段友情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
颈联“今矧万里游,动为三岁期。”二句,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理解和感悟。在这里,“今”指的是当前的现实情况;“况”则是进一步强调的意思;“万里游”则是指朋友将要离开家乡去远方游历;“动为三岁期”则表示这种情况会持续很长时间。从这句诗可以看出,诗人认为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伴随着离别的痛苦和思念的煎熬。然而,尽管这些困难和挑战不断考验着他们之间的友情,但诗人坚信只要彼此相互珍惜、相互扶持,就一定能够跨越这些障碍,实现真正的心灵相通和情感交融。
尾联“索居念金兰,惘然伤别离”二句,则是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寄托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在这里,“索居”指的是诗人独自一人居住的状态;“念金兰”则表示怀念那些曾经一起走过风雨、共同成长的朋友;“惘然伤别离”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然而,尽管诗人内心充满了忧伤和不舍,但他仍然坚信友谊的力量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因此,他期待着与朋友们早日重逢、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这种对未来重逢的期待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定信念,更彰显了他内心的强大和勇敢。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竹林、友情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诗人内心世界和感受其情感变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