嬖人排孟子,通国诮匡章。
内省倘不疚,青蝇徒自忙。
下面是对《自警三首 其三》逐句翻译、译文以及注释的详细阐述:
- 诗句释义:“嬖人排孟子,通国诮匡章。”
- 嬖人:指受到君主宠爱的人。
- 排孟子:比喻排斥或攻击孟子的行为。
- 通国:全国家,普遍。
- 诮:责备,批评。
- 匡章:指匡衡。匡衡曾任丞相,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此处指匡衡因直言进谏而被普遍批评。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来表达作者对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人的尊重和赞赏,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因直言进谏而受到非议的人的同情。
- 译文与注释:
- 译文:受宠的小人排挤孟子,全天下都在谴责匡衡。
- 注释:《自警三首》是宋代李吕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表达展现了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 诗句解读:
- “嬖人”指的是受君主宠爱的人。这些人通常因为得到皇帝的特别关注而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
- “排孟子”意味着这些人试图通过排斥或攻击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被视为一种政治策略。
- “通国诮匡章”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匡衡的看法。匡衡作为一位直言进谏的官员,他的观点往往与主流意见不同,因此遭到了广泛的批评和指责。
- 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嬖人”和“匡衡”两个历史人物的描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矛盾。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
- 在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常常被赋予道德楷模的角色,他们的言行往往被视为时代的风向标。而这首诗则通过描绘那些敢于直言进谏的文人士大夫的形象,表达了对这种道德风尚的赞美和推崇。
《自警三首 其三》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宋代社会风貌的历史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解读和赏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