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处浑无一点尘,平川极目净于茵。
松声满院日亭午,世味着人谁识真。
倘乞半岩容卜筑,仍留别浦待垂纶。
寒灰岂复重然望,独爱新诗语不陈。

诗句解释及注释:

  • 金石山林宣参山房: 宣参山,位于今江西南昌市,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这里的山房,意指在宣参山上建造的房屋或居所。
  • 高处浑无一点尘: “浑”,完全、全然;“无”表示不存在;“尘”指尘埃。整句意为在宣参山房中放眼望去,四周的景色如此清净,似乎没有一丝尘埃,形容景色十分幽静。
  • 平川极目净于茵: “极目”,即远眺的意思;“净”在这里有纯净、清洁之意;“茵”是一种草地。这句诗描绘了站在平川之旁,视野开阔到足以将草地看得一尘不染的程度。
  • 松声满院日亭午: “松声”代表松树的声音,常被用来象征宁静和高洁;“满院”意味着声音弥漫整个院子;“亭午”指的是正午时分。这句话表达了松林中鸟鸣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整个院落中,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
  • 世味着人谁识真: “世味”指世间的世俗味道;“着人”意味着影响人;“谁识”询问谁能理解;“真”代表真实、本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纷扰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于那些无法领悟真正道理的人的质疑。
  • 倘乞半岩容卜筑: “倘求”表示假如寻求;“半岩”指山的半腰;“容卜筑”意味着允许在此地建屋居住。这句话可能意味着诗人希望在半山腰的某个地方建一所房子,以此作为隐居之地。
  • 仍留别浦待垂纶: “别浦”指与别处不同的河流;“垂纶”即钓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此处等待时机,准备像古人一样垂钓于溪流边,追求心灵的宁静。
  • 寒灰岂复重然望: “寒灰”比喻已经失去活力的事物;“重然”重新点燃。整句可能是说,如果一个人已经失去了追求理想的热情,那再也无法重燃希望之火。
  • 独爱新诗语不陈: “独爱”表示特别喜欢;“新诗”指的是新颖的诗歌;“语不陈”意指言辞简洁、清新。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新鲜事物的喜爱,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表达情感和思想、不需要过多修饰的诗歌。

译文:
在宣参山上的山房内,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视线所及之处,仿佛连尘埃都没有。漫步于平坦的原野上,放眼望去,只见一望无际的草地干净如洗。

松树阵阵松涛声充斥整个院落,正值午后时分。在这喧嚣的世界中,我寻找一份宁静。倘若可以的话,我希望在这山房中建造一所小屋,过上隐居生活。我还希望能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地方垂钓,享受那份宁静。

曾经一度渴望能在此地建屋定居,但现在,我意识到真正的生活并不仅仅在于物质上的享受。那些已经失去了追求理想热情的人,是无法再找回曾经的梦想的。相反,我喜欢那种新颖的诗篇,它们以简洁的语言直抵人心。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宣参山的自然风光和作者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诗中的“金石山林宣参山房”开篇就设定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让人不禁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随后的诗句进一步展开这种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来映射内心世界的波动。

诗人在诗中多次使用“清”、“净”这样的词汇,强调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此外,诗中的松声满院和世味着人等句子,不仅描绘了自然的美景,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事的深刻理解和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把握。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更透露出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内涵丰富,通过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同时也传达出作者对于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于现实社会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一次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探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