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旒南面总虚名,庙祀何曾暂割牲。
但学禅心能忍辱,莫羞侯景陷台城。
【注释】
梁帝:指南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名练儿,南兰陵郡东城里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502年—549年在位)。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四月十二日生于南兰陵郡东城,幼年聪慧好学,爱好佛理。永明三年(公元501年),以中书侍郎、尚书左丞身份出使东扬,开始接触佛教。永明十年(公元511年),因母丧辞官还乡,于建康大通寺出家,法名简文,后改称“梁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511年)正月,萧衍受禅登基成为皇帝,改元为“天鉴”,史称“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封为巴陵王,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封湘西王,天监八年(公元509年)进号梁王,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被封为梁王,天监十四年(公元515年)被封为梁高祖。天监十六年(公元517年)迁都建康。
南面总虚名:总摄天下,名正言顺地统治着国家。
庙祀何曾暂割牲:祭祀神灵时从未用牲畜作为祭品。
但学禅心能忍辱:只要学习禅理就能忍受耻辱。
莫羞侯景陷台城:不要为侯景攻陷台城而感到羞耻。
【赏析】
《咏史》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首联两句写梁武帝自比释迦牟尼,说自己虽南面而治,但名分并不如释迦牟尼那样神圣;第二联又写他虽不食素,但对佛理却很精通,因此也无愧于佛门高僧;第三联写梁武帝虽身居帝位,但也能像和尚一样忍耐屈辱;第四联则进一步表明他不怕侯景之乱。全诗借赞颂梁武帝来抒发作者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感慨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咏古抒怀诗。前二句先从梁武帝南面称帝谈起,说他虽然名正言顺地统率着国家,但是,他的帝王之尊名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人们并不承认他是真正的天子。后二句又从梁武帝对待佛教的虔诚说起,说这位皇帝虽然对吃素并不十分认真,但他却精通佛教的道理,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羞耻的了。这两句话一反常情,表现出诗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和独到见解。
接下来三联都是写梁武帝的禅意。梁武帝自比佛祖,说自己虽然南面而临天下,但实际上并不具备一个真正的天子所应该具有的一切条件,因而也就没有必要去标榜自己是天子了。这一联表面上是在否定自己,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己。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皇帝才是唯一的主宰者,而其他的人则都必须服从他的统治。如果一个人连皇帝都不是的话,那么他就只能是别人砧上之肉,任人宰割了。所以,当侯景叛乱的时候,梁武帝就被迫退位。这一联表面上似乎是在赞美梁武帝的禅心能忍辱,实际上却是在讽刺他在面对强敌的时候竟然没有一点反抗的意思。这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啊!
最后一句则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诗人认为,梁武帝之所以能够度过难关,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或者手段,而是因为他懂得了禅理。也就是说,他能够像和尚一样忍耐屈辱。这一联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在赞扬梁武帝,实际上是在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们只知道追求权力而忘记了仁爱之心。
这首诗通过对梁武帝的赞颂来抒发作者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和感慨之情。它既体现了诗人的政治眼光和思想深度,也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