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如天覆万方,谁知变故起非常。
秪因燕地开边隙,故使中原作战场。
侯景南侵幽武帝,禄山西犯走明皇。
运遭九六人徒尔,险失山河事巨量。
一自銮舆游朔漠,空馀藩邸在炎荒。
微臣弭擢增悲感,雪涕无因问彼苍。
次肇庆府有感
仁德如天覆万方,谁知变故起非常。
秪因燕地开边隙,故使中原作战场。
侯景南侵幽武帝,禄山西犯走明皇。
运遭九六人徒尔,险失山河事巨量。
一自銮舆游朔漠,空馀藩邸在炎荒。
微臣弭擢增悲感,雪涕无因问彼苍。
注释:
次肇庆府有感:次指停留或经过之意,这里指的是诗人在肇庆府停留时所感怀之事。
仁德如天覆万方:仁德如同天空一样覆盖着万物。
谁知变故起非常:谁知道意外的变故发生了?非常是出乎意料的意思。
祗因燕地开边隙:只是因为燕地出现了边界上的纷争。
故使中原作战场:因此使得中原成为了战场。
侯景南侵幽武帝,禄山西犯走明皇:侯景向南侵犯了幽州的武帝(即梁武帝萧衍),禄山一带又犯到了唐朝的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
运遭九六人徒尔:命运遭遇到九五运和六运的交替,人们感到茫然无助。
险失山河事巨量:如果失去了山河,那就关系到国家的大事了。
一自銮舆游朔漠,空馀藩邸在炎荒:自从皇帝乘坐銮舆(帝王车驾)去游历北方草原以后,只剩下空荡荡的藩王府坐落在南方的炎热之地。
微臣弭擢增悲感,雪涕无因问彼苍:我作为一个小小的官阶卑微的人,被提拔重用之后增加了悲伤之情,无法向天地神明询问原因。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上某些事件的看法和感慨。
“次肇庆府有感”是这首诗的标题,意味着这首诗是在肇庆府这个地方有所感慨而写下来的。首句“仁德如天覆万方”,表达了作者对仁德的赞美和敬仰,将仁德比喻为天空,覆盖着万物,寓意深远。接着“谁知变故起非常”,表示作者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感到震惊和困惑,这种变故可能是由于某种不可控的因素导致的。接下来的“祗因燕地开边隙”,则是说燕地的边境出现争端,导致了战争的发生。这一句中,“燕地”是指古代中国的北部地区,而“边隙”则是指边境上的争端或摩擦。“故使中原作战场”则是说这些战乱直接导致了中原地区的战争。这里的“中原作战场”可以解读为中原地区成为了战场,暗指战争对国家的破坏和影响。
接下来几句,作者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了自己对于当时局势的担忧和思考。“侯景南侵幽武帝,禄山西犯走明皇”,描述了侯景南下侵扰幽州武帝、禄山一带犯到唐朝明皇的情景。这里的“幽王”、“明皇”分别指的是南朝的梁武帝萧衍和唐朝的唐玄宗李隆基。“运遭九六人徒尔”,则是说命运遭遇到九五运和六运的交替,人们感到茫然无助。这里的“九六运”是指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第九个周期,即从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后210年的60年周期。而“徒尔”则意味着人们只是徒然地感到无助,无法改变现状。“险失山河事巨量”,则是说如果失去了山河,那就关系到国家的大事了,暗示了国家安危与国土完整的重要性。最后“一自銮舆游朔漠,空馀藩邸在炎荒”,则是说自皇帝乘坐銮舆出游北方草原以来,只剩下空荡荡的藩王府坐落在南方的炎热之地。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皇帝出巡北方草原的遗憾,也暗示了当时国家政治中心的南移,以及边疆地区的空虚和衰败。
整首诗通过咏史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作者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家治理、军事防御等方面的建议和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素养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同时,这首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优秀的咏史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