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香殊相放妙光,一叩宫门馀悉启。
住是解脱不思议,正如长者维摩诘。
应世阐化靡不齐,故于行道常接后。
化缘已毕示寂灭,迄今何翅五百年。
虽有文字传未来,芜颣不能发实相。
我观龙津大居士,已能深入不二门。
应缘虽现宰官身,于诸世味如嚼蜡。
燕闲清净无所为,乃以笔墨为法施。
芟除润色出妙语,善慧之书乃光焰。
佛子若观善慧书,当知三士无异法。
毗耶离城双树林,及此龙津元一处。
受持读诵善思维,普愿发心无上道。

这首诗是关于双林善慧大士的赞颂。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异香殊相放妙光,一叩宫门馀悉启。
  • “异香”和”殊相”指的是大士的特殊香气和外观。”放妙光”可能是指大士的光芒或智慧。”一叩宫门”可能是说向皇宫的官员求助。”馀悉启”意味着其他人也被启发了。
  1. 住是解脱不思议,正如长者维摩诘。
  • “住是”可能是指大士的存在。”解脱不思议”表示大士的境界非常高深,无法用言语形容。”长者维摩诘”是古代的一位高僧,他的教诲和智慧被许多人学习和效仿。
  1. 应世阐化靡不齐,故于行道常接后。
  • “应世阐化”可能是指大士为世人讲解佛法。”靡不齐”表示所有人都受益。”故于行道常接后”表明大士的影响力一直存在,后人经常跟随他学习。
  1. 化缘已毕示寂灭,迄今何翅五百年。
  • “化缘已毕”可能是指大士完成了教化的任务。”示寂灭”表示大士已经去世,不再与世人接触。”迄今何翅五百年”表示大士去世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1. 虽有文字传未来,芜颣不能发实相。
  • “虽有文字传未来”表示虽然有文字记载,但文字本身并不能完全传达大士的真实面貌。”芜颣”可能是指文字的混乱或模糊。
  1. 我观龙津大居士,已能深入不二门。
  • “我观龙津大居士”表示作者观察大士就像观看一条龙在河中游动一样。”已能深入不二门”表示大士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即超越了一切对立面的二元性,进入了真正的无二法门。
  1. 应缘虽现宰官身,于诸世味如嚼蜡。
  • “应缘”可能是指大士为了帮助众生而出现人间。”虽现宰官身”可能是指大士以官员的身份出现。”于诸世味如嚼蜡”表示大士对世间的繁华和诱惑不感兴趣,就像嚼蜡一样无味。
  1. 燕闲清净无所为,乃以笔墨为法施。
  • “燕闲清净无所为”表示在大士的生活状态中没有太多事情需要做。”乃以笔墨为法施”表示大士使用笔和墨作为他教导佛法的工具。
  1. 芟除润色出妙语,善慧之书乃光焰。
  • “芟除润色出妙语”可能是指大士通过精简和美化语言来表达他的教义。”善慧之书乃光焰”表示大士的书如同光芒四射的火焰一样照亮了人们的心灵。
  1. 佛子若观善慧书,当知三士无异法。
  • “佛子若观善慧书”表示如果一个佛教徒阅读大士的书,他应该理解大士的方法和教义与其他高僧没有什么不同。
  1. 毗耶离城双树林,及此龙津元一处。
  • “毗耶离城双树林”可能是指印度的一个城市毗耶离(Vellore)以及那里的两个寺庙,即双林寺(Sri Ramakrishnappa Bhavan)。”及此龙津元一处”表示这些地方都是龙津大士曾经停留过的地方。
  1. 受持读诵善思维,普愿发心无上道。
  • “受持读诵善思维”表示人们接受、持有并诵读大士的著作,进行深入的思考。”普愿发心无上道”表示每个人都希望追求最高境界的佛法。

赏析:
这首诗是对双林善慧大士的一种赞扬。诗人通过对大士的描绘,表达了对大士智慧、慈悲和教导的钦佩。同时,也反映了佛教教义中的无我、无相、超越世俗的观念。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体现了佛教经典的特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