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兄同昔席,我亦接青班。
不尽明时用,空令老泪潸。
笋联才胄监,竹使只乡关。
时岂无知己,吁嗟世路难。
【注释】
我兄同昔席:指我兄长曾与张监丞同席共饮。
我亦接青班:我如今也位列朝廷的清贵之行列。
不尽明时用:没有能够施展自己的本领和才华的机会。
空令老泪潸:白白地让眼泪流下来。潸,流泪的样子。
笋联才胄监:指张监丞官居翰林学士(即“笋联”),是出身高贵之人。
竹使只乡关:指张监丞被派往边远地区当差,远离家乡。竹使,古代指送信的人。
时岂无知己:难道现在没有知己吗?
吁嗟世路难:叹世路艰难。呼嗟,叹息声。
【赏析】
此诗为作者为悼念好友张监丞而作。张监丞原任翰林学士,后被贬谪到边远的桂林,作者在得知消息后,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之情。全诗情感深沉,含蓄蕴藉,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蕴含着深深的怀念和无尽的哀伤。
首句“我兄同昔席”,回忆昔日与张监丞同席饮酒的情景。“我亦接青班”,则表示自己也跻身朝廷的显贵行列。两句一上一下,从对方写到自己,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羡慕和自豪感。
第二句“不尽明时用”,意谓没有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机会。这一句既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期望。
第三句“空令老泪潸”,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和悲哀。这里的“老泪潸”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泪水,同时也象征着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无尽哀伤。
接下来四句则是对张监丞个人境遇的描写。第四句“笋联才胄监”,指的是张监丞官至翰林学士,出身高贵,才华出众。这里突出了张监丞的地位和才能。
第五句“竹使只乡关”,则表现了张监丞被贬谪到远离家乡的边远地区,远离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这句诗既反映了张监丞个人的不幸遭遇,也暗示了他与朋友分离的痛苦。
最后两句“时岂无知己”,则是作者对友人的一种感慨和劝慰。他认为世上虽然有很多知己朋友,但真正能够理解、关心和支持自己的却并不多。这两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情感深沉,内涵丰富,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同情,也反映了他对人生道路艰难的深刻感悟。通过对友人遭遇的描写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谊和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