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外不数丈,深窅藏丘壑。
璧月悬中天,玉露下丛薄。
尺水澄秋光,龟鱼共予乐。
所乐亦伊何,饮水良自觉。
恍若归故山,洒然谢羁络。
明发将何之,尘埃又如昨。
行也谁使之,有此一大错。
幸保寸心在,举头问碧落。
中秋夜客人都已回家了,我独自观赏着天上的圆月。
栏杆外不数丈,深山幽谷隐藏其中。
明月悬在天空中,晶莹的露水洒在丛薄上。
清澈的水波映出秋色,龟鱼与我一同欣赏。
我所欣赏的是什么呢?是清泉的甘甜和清凉。
恍若回到了家乡,心情舒畅地谢绝世俗。
明天早晨要离开这里,但尘埃又像过去一样。
行走也是谁驱使的呢?是有了这样一次大的误会。
幸好保持了我的初心,抬起头仰望碧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作于大中六年(公元852年),时年作者49岁,为长安主簿,在洛阳与孟郊、张籍等同游嵩山,作此诗赠之。
下面是诗句的解释:
槛外不数丈,深窅藏丘壑。
璧月悬中天,玉露下丛薄。
尺水澄秋光,龟鱼共予乐。
所乐亦伊何,饮水良自觉。
恍若有归山,洒然谢羁络。
明发将何之,尘埃又如昨。
行也谁使之,有此一大错。
幸保寸心在,举头问碧落。
注释解释:
槛外不数丈,深窅藏丘壑。
槛:栏杆。
深窅:深远而幽静。
藏:隐蔽。
丘壑:山沟。
赏析:
首联写景。“槛外不数丈”,表明距离很近,但并不妨碍观赏。“不数丈”,说明离月亮很近,几乎可以伸手触摸。“深窅”写出了月亮隐藏在深深的山谷之中,无法看到全貌。“丘壑”指山沟,这里用来比喻月亮隐藏的地方。这一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图景:一轮明月悬挂在高空,皎洁明亮,光芒四射。月光穿过云层,照亮了整个山谷,使山谷显得更加美丽迷人。
璧月悬中天,玉露下丛薄。
璧月:圆形的玉石制成的月亮。
中天:正中间的天空。
玉露:晶莹剔透的露珠。
丛薄:密集的树林或草丛。
赏析:
第二联写景。“璧月悬中天”,形容月亮明亮、圆润、洁白,仿佛是一块巨大的玉石。“玉露下丛薄”,形容露珠晶莹剔透,如同玉石一样美丽。这一联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空景象:明亮的月亮悬挂在正中间的天空,露珠晶莹剔透地洒落在密集的树林或草丛之上。
尺水澄秋光,龟鱼共予乐。
尺水:细流的水。
澄:澄清。
龟鱼:泛指水中的鱼类。
予乐:与我的快乐。
赏析:
第三联写景。“尺水澄秋光”,意味着清澈的水流能够反射出秋天的光芒。“龟鱼共予乐”,意味着乌龟和鱼儿都与我共享这份快乐。这一联描述了一幅宁静的夜晚景象:清澈的水流能够反射出秋天的光芒,乌龟和鱼儿都陪伴着我享受这份快乐。
所乐亦伊何,饮水良自觉。
所乐:所追求的快乐。
伊:他。
乎:语气词。
赏析:
第四联抒情。“所乐亦伊何”,表达了对这种快乐的追求和满足。“饮水良自觉”,意味着喝水时感到很舒服、很自在。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状态的满足和愉悦之情。
恍若归故山,洒然谢羁络。
恍若:好像。
归:返回。
故山:故乡的山川。
洒然:轻松愉快的样子。
羁络:拘束束缚。
赏析:
第五联抒情。“恍若归故山”,表达了一种向往故乡之情。“洒然谢羁络”,意味着摆脱了拘束束缚的心情变得轻松愉快。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明发将何之,尘埃又如昨。
明发:天亮时起床。
何之:去哪里。
赏析:
第六联抒情。“明发将何之”,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展望。“尘埃又如昨”,意味着尽管已经离开了这个地方,但这里的一切都如同昨日一般清晰。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之情。
行也谁使之,有此一大错。
行:行走。
也:语气词。
使:迫使。
错:错误。
赏析:
第七联抒情。“行也谁使之”,表达了对被迫离去的无奈和不满。“有此一大错”,意味着这样的错误确实存在且难以挽回。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被迫离去的遗憾以及对命运的感慨之情。
幸保寸心在,举头问碧落。
幸:幸运的是。
保:保留。
寸心:指自己的心意。
碧落:指天空、高处。
赏析:
第八联抒情。“幸保寸心在”,表达了对自己内心坚定的信念。“举头问碧落”,意味着抬头看向天空,向苍天提问。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