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院人家少市声,高槐古柳绿初新。
阴云犹阁西山雨,城郭常吹东海尘。
杏颊簪花红照树,虫丝罗巷昼窥人。
岐阳石鼓无由见,深锁儒宫碧草春。

【解析】

“经行旧城过宣圣庙欲看石鼓不得入”,这是诗人在经过宣圣庙时的所见所感。宣圣,即孔子,这里泛指孔庙。诗的开头两句是写诗人来到宣圣庙,想看一看石鼓,却进不了门,只能从外面观看。这两句诗,点出了诗人来宣圣庙的目的——瞻仰石鼓。石鼓,又称石刻鼓、大鼓,是汉代的一种乐器。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武帝元鼎四年立后土祠于雍,祠五帝。其下则望祭群神与四海,礼毕奏乐,天子自击石拊以节。其声应象天,故号曰石鼓。”可见石鼓是汉时祭祀天地和诸神用的打击乐器。

“墙院人家少市声,高槐古柳绿初新”,这是写诗人在宣圣庙外的所见所闻。宣圣庙外,有一片庭院,庭院里人家不多,所以听到的市声也就很少。院子里有一棵高大的槐树,还有一棵古老的柳树,春天刚到,树叶还嫩绿色,显得十分鲜绿。这两句诗,写的是宣圣庙前的景象。

“阴云犹阁西山雨,城郭常吹东海尘”,这是写诗人在宣圣庙外看到的天气变化。由于天气不好,乌云密布,仿佛要把西山的雨挡住似的;城外常常刮着海风,使得尘土飞扬。这两句诗,写的是宣圣庙周围的自然景象。

“杏颊簪花红照树,虫丝罗巷昼窥人”,这是写诗人在宣圣庙前的所见所闻。杏花的花瓣像胭脂一样鲜艳,好像人的脸颊一样;红色的花朵装点在树枝上,显得格外艳丽;树上的虫子织出的丝网,像是罗网一样;街道上行人很多,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的影子。这两句诗写的是宣圣庙前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

“岐阳石鼓无由见,深锁儒宫碧草春”,这是写诗人在宣圣庙前的感慨。岐阳是指周武王灭商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陕西扶风一带,那里有许多石鼓。但是,由于石鼓被埋在地下,所以没有机会见到它。而宣圣庙里却深锁着碧绿的草木,让人感到春意盎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石鼓的怀念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人苏轼游览宣圣庙时的即兴之作,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文化,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

首联开门见山,一上来就写到了“石鼓”。石鼓是我国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相传汉武帝时,因制作铜钟需要大量木材,便命人到民间砍伐树木,百姓不堪其苦。后来有人把采伐的木头制成了鼓,用来敲击以泄民愤。据说这种鼓最早是由一位叫孔子的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但这只是传说罢了,因为石鼓早在汉朝之前已存在,而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石鼓的形状与普通的鼓不同,它的形制是方形或圆形的,上面刻有文字。因此,有人说,石鼓是一种乐器。

中间两联是诗人的即兴之笔,他看到宣圣庙外有一片庭院,庭院中有几棵槐树和柳树,树上挂满了盛开的杏花,树下的行人络绎不绝。抬头一看天空乌云密布,仿佛要下雨了;低头一看,只见尘埃滚滚,似乎要刮起一阵风来。这些诗句都写得很形象生动,很富有情趣。

最后两联是诗人对宣圣庙内景色的描绘。他看到宣圣庙内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藤和蔓草,门前也长满了碧绿的野草。他站在门外仰望着这座古老的建筑,心中涌起了无限敬仰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参观宣圣庙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写,抒发出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