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鲁连徒,放迹江湖滨。
强兹就朝列,俯仰羞众人。
初从东观游,尚得文字亲。
晚为大农属,始与俗吏伦。
簿书异我学,勾校违我贞。
有如锻戈剑,而乃驱匠轮。
颠倒失所措,左右迷厥津。
恍不知适从,但欲逃深榛。
独幸良友朋,志尚略一均。
继今三君来,益欣得有邻。
谁云典司殊,舍次密若鳞。
谁云晤语希,牖户日屡巡。
论文必高妙,谈道皆渊淳。
挥弄麈白玉,倾倒巾紫纶。
谓应餍饥渴,宁复辞昏晨。
愿言勿有倦,行即徂秋春。
宦游固难常,出处各有循。
公等其谓何,我意益欲踆。
一朝成契阔,相望楚与秦。
高会不得再,空将寄音尘。
五言次韵和邻几喜司马君实钱君倚章伯镇入省之作
我本鲁连徒,放迹江湖滨。
强兹就朝列,俯仰羞众人。
初从东观游,尚得文字亲。
晚为大农属,始与俗吏伦。
簿书异我学,勾校违我贞。
有如锻戈剑,而乃驱匠轮。
颠倒失所措,左右迷厥津。
恍不知适从,但欲逃深榛。
独幸良友朋,志尚略一均。
继今三君来,益欣得有邻。
谁云典司殊,舍次密若鳞。
谁云晤语希,牖户日屡巡。
论文必高妙,谈道皆渊淳。
挥弄麈白玉,倾倒巾紫纶。
谓应餍饥渴,宁复辞昏晨。
愿言勿有倦,行即徂秋春。
宦游固难常,出处各有循。
公等其谓何,我意益欲踆。
一朝成契阔,相望楚与秦。
高会不得再,空将寄音尘。
译文:
我本是像鲁仲连那样的隐居之士,漂泊江湖之滨。勉强进入朝廷行列,面对众人时感到羞愧。起初在东观学习,还得到皇帝的亲自指点。晚年担任大农令,开始接触官场中的人。处理文书的工作与我所学的儒学不同,检查帐簿的工作又违背了我的节操。就像磨砺利剑、驱使车马一样,颠倒错乱,无法立足。左右为难,不知所措。恍然不知如何应对,只想逃离那深重的森林之中。庆幸的是有良朋好友相伴,志向仍然保持一种中庸的态度。此后三君到来,使我更加欣喜能够有个知心的朋友。谁说典司职务是特殊的?官署里的人比鱼鳞还要密集。谁说交谈没有益处?窗前的日光经常照临我的书房。论文必须达到高超的境界,谈论道理都要深邃纯正。挥动拂尘白玉石杖,头戴紫纱巾悠然自得。认为应当满足饥渴之求,哪里还能辞绝黎明前的苦读?希望你们不要觉得疲倦,只要一有机会就前往秋春之野。出仕或隐居都不容易,各有所宜。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我的想法是更加努力追求理想,一旦实现就飞往远方。有一天我们将会分别,只能遥遥相望于楚地和秦地之间。盛大的宴会不再能参加,只好通过书信来表达心意。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与友人章伯镇入省后作。诗人借“我”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生涯的看法,也反映了当时一些士人的心态。
首联写诗人本是个隐居之人,却迫于生计不得不到官场上来任职,这正体现了当时一部分士人进退两难的窘境。“我本鲁连徒”,用鲁仲连的故事来表明自己不慕名利、甘于淡泊的清高品格;“放迹江湖滨”,则说明自己虽然身居官场,却仍心系江湖、不染尘埃。两句以简洁的语言点明自己的政治身份和政治立场,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颔联写诗人在官场上的表现。一方面,他“强兹就朝列”,勉强进入朝廷行列;另一方面,他又“俯仰羞众人”,因为看到众多官员都在为功名利禄奔波,自己不免感到羞愧。这种矛盾心理正是许多士人所共有的。诗人在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官场比喻成江湖之滨,将官场上的人们比喻成江湖上的游子,既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官场生活的特点,也深刻揭示了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颈联进一步描述了诗人在官场上的种种感受。他曾经在东观学习过一段时间,因此对皇帝非常熟悉。但是,由于长期从事实务工作,他的学术素养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反,他对官场中的各种事务却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这两句话看似矛盾,但却恰恰反映了诗人在官场生活中的独特经历和人生感悟。
尾联则转向了对朋友之间的交往。诗人说:“独幸良友朋,志尚略一均。”意思是说,幸好有一个好朋友陪伴在身边,使他能够保持一种中庸的态度。这里的“略一均”指的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平衡观念,强调在对待各种事物时要有一种适度的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在官场生活中所秉持的一种原则:既要注重实务工作,又要注重学术研究。
尾联继续描写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交往。他们常常一起品茶论道,互相切磋学问,共同追求真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们逐渐各奔东西,只剩下诗人一个人孤独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种孤独感使得诗人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心:一定要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求理想。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自我描述和叙述,展现了一个隐士在官场生活中的困惑、挣扎和追求。它既反映了当时一部分士人的无奈和困惑,也表达了他们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同时,它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