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凝远碧,觅句拟汤休。
不分千山隔,才为十日留。
高风谁继者,清梦自惊不。
闻说星躔动,何人识太丘。
【注释】
子虚:指汉代东方朔的《上林赋》。维心韵:即“维心之音”。维心,取自《诗经·邶风·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之句。谢:酬答。其五:第五首。
【赏析】
此诗为酬答东方朔之《上林赋》,是一篇托物言志之作。诗人面对茫茫云海,想到自己的处境,感叹时不我与。
开头两句:“暮云凝远碧,觅句拟汤休。”暮云浓密,天色渐晚,在远处凝望着一片碧蓝的云彩。诗人想用这暮云的景色来比喻自己的心境,而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暮云比作一位高洁的贤才(汤休),表明诗人对东方朔《上林赋》的赞赏和倾慕之情。暮云凝结成一碧,正象征着暮色苍茫、天地寥廓的境界。诗人以暮云喻贤士,既表达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又表现了他追求高洁情操的志向。
“不分千山隔,才为十日留。”诗人想象着自己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异乡飘泊,但并不感到孤独寂寞。因为他有如汤休这样的贤者相伴,使他倍感亲切和温暖。
第三句:“高风谁继者?”这里诗人以问句收束全篇。“高风”指高尚的品格。诗人自叹不能像汤休那样具有高尚的品格,因而感到惆怅失落,于是提出一个反诘:“谁是能够继承这种高尚品格的人呢?”
“清梦自惊不。”这句是全诗的总收。诗人在异乡漂泊,日夜思念家乡,夜深了仍不能入睡,他梦见故国山河,梦见亲人朋友,梦中醒来,不禁感叹不已。
末二句:“闻说星躔动,何人识太丘。”诗人听到天边的星星在移动,就想到天上的北斗七星。因为北斗七星是古代人们观察日食月食所依据的标志。诗人想通过观察北斗七星的运行,来了解人间的吉凶祸福,所以称它为“太丘”。但不知天上的北斗七星与地上的太丘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天上哪一位神仙能够知道人间的吉凶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