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近吾庐,潺湲到枕虚。
湍惊九秋后,波急五更初。
细为轻风背,豪因骤雨馀。
幽人有兹乐,何必待笙竽。
天津水声
洛水近吾庐,潺湲到枕虚。
湍惊九秋后,波急五更初。
细为轻风背,豪因骤雨馀。
幽人有兹乐,何必待笙竽。
译文:
洛水的水流声音近在我家,潺潺地流到我的枕头上。
湍急的水流惊动了深秋的寂静,波涛汹涌如同黎明时分。
细细的溪流仿佛是轻风的伴侣,强劲的水流则是暴雨余韵。
隐士们享受这样的山水之乐,又何必等待笙竽乐器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山水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洛水的水流声音、湍急的水流、溪流与轻风的关系以及强烈的水流与暴雨余韵的关系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首句“洛水近吾庐,潺湲到枕虚。”描绘了洛水的声音仿佛就在自己家附近,轻轻流淌到自己的枕头上。这种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仿佛可以听到水声在耳边低语。
次句“湍惊九秋后,波急五更初。”则描绘了洛水在深秋之后的湍急和清晨五更时的波涛汹涌。这种变化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接下来四句分别描绘了溪流与轻风的关系、强流与暴雨余韵的关系以及隐士们如何享受这样的山水之乐。这些内容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一句“幽人有兹乐,何必待笙竽。”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士们的赞美之情。他们认为,隐士们已经能够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不必借助外界的音响来感受美。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