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绿露沾衣,草衰风切肌。
物情非作异,人意强生疑。
岐动杨朱泣,丝添墨子悲。
知之何太晚,徒自泪淋漓。

草绿露沾衣,草衰风切肌。

物情非作异,人意强生疑。

岐动杨朱泣,丝添墨子悲。

知之何太晚,徒自泪淋漓。

注释:

  1. 草绿露沾衣:描述草绿色时,露水打湿了衣服。
  2. 物情非作异:物情没有发生变化。
  3. 人意强生疑:人的心意却产生了疑惑。
  4. 岐动杨朱泣:歧山的震动让人联想到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杨子)哭泣的情景。
  5. 丝添墨子悲:像蚕丝一样增加的悲伤。
  6. 知之何太晚:知道得太晚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孤独和忧伤之情。诗中的“草绿露沾衣”描绘了初秋时节草木的颜色和天气的变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而“草衰风切肌”则表现出秋风的寒冷,草的凋零,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岁月的流逝。

“物情非作异,人意强生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认为事物并没有因为季节的变化而有太大的差异,人们的疑虑却是多余的。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事的超然态度,也体现了他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岐动杨朱泣,丝添墨子悲”则是运用典故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这里提到的“岐动杨朱泣”和“丝添墨子悲”分别引用了春秋时期的两位人物——杨朱和墨子。杨朱以利己主义著称,墨子则以兼爱非攻闻名。这里可能指的是在秋风中,诗人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哀愁,就像杨朱和墨子一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

最后两句“知之何太晚,徒自泪淋漓”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对自己认识事物的迟滞感到遗憾,他的泪水是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太晚了,而这个晚来的痛苦让他感到无助和悲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忧伤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诗人的情感表达真挚而深刻,让人产生共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