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无知,为性太质。
不忮不求,无固无必。
足蹑天根,手探月窟。
所得之怀,尽赋于笔。
意远情融,气和神逸。
酒放微醺,绡铺半匹。
如风之卒,如云之勃。
如电之欻,如雨之密。
或往或还,或没或出。
涤荡氛埃,廓开天日。
鸾凤翱翔,龙蛇盘屈。
春葩暄妍,秋山崒屼。
三千簪裾,俯循儒术。
百万貔貅,仰听军律。
松桂成林,芝兰满室。
蜀锦初番,朝霞乍拂。
白璧一双,黄金百镒。
羲之来求,牧之来乞。
物外神交,人间事毕。
观者析醒,收之愈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词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句意思的理解错误。诗词的赏析分直接赏析和间接赏析。“有客无知,为性太质”一句,意思是说有位客人没有知识,天性质朴。这是诗人对于那位客人的评价。“不忮不求,无固无必”一句,意思是说他从不嫉妒别人,也从不要求什么;他没有什么固执的东西,也没有什么一定要做的事。这是诗人对于这位客人的性格特点的描述;“足蹑天根,手探月窟”两句,是说脚踩着天的根部,手探索月亮的深处。这是诗人对于那位客人的豪迈气质的描写;“所得之怀,尽赋于笔”这一句,意为所想所感,都寄托在笔墨之中。这是诗人对于那位客人的才华的称赞。“意远情融,气和神逸”一句,意思是说他的文思深远,情感丰富,精神飘逸。这是诗人对于那位客人的文学造诣的赞美。“酒放微醺,绡铺半匹”这句,是说酒杯里的美酒已经微醺,绸缎被摊开了一半。这是诗人对于当时宴会场景的描绘;“如风之卒,如云之勃”两句,是说像突然而来的一阵风,像蓬勃而起的一片云。这是诗人对于宴会氛围的描写;“或往或还,或没或出”一句,是说有的人来了又去,有的不见了又出现了。这是诗人对于宴会宾客的描写;“涤荡氛埃”,“廓开天日”,是说洗去了污浊的空气,开阔了明亮的天空。这是诗人对于宴会气氛的描写;“鸾凤翱翔,龙蛇盘屈。”这句,是说鸾鸟凤凰在空中飞翔,龙蛇在地上盘旋。这是诗人对于宴会场面的描写。“春葩暄妍,秋山崒屼”,是说春天里花朵盛开得非常艳丽,秋天里群山峻峭而雄伟。这是诗人对于宴会上景色的描写。“三千簪裾”,句意为“三千名儒雅之士”。这里形容的是文人雅士们。“俯循儒术”,句意为“他们低头学习儒家的学说”。这是诗人对于文人雅士们的教育情景的描写。“百万貔貅”,“仰听军律”,是说百万雄狮般的将士们仰望着军纪严明的纪律。这是诗人对于军队的描写。“松桂成林”,句意为“松树桂木长满了山林”。“蜀锦初番”,“朝霞乍拂”,是说蜀地的锦缎刚刚被织好,朝霞在天边缓缓展开。这是诗人对于当地物产的描写。“白璧一双,黄金百镒”,是说一对洁白的玉璧,一百镒(古代一种重量单位)黄金。这是诗人对于宴会中的财宝的描写;“羲之来求,牧之来乞。”句意为“王羲之来请求,陶渊明来乞讨”。这是诗人对于两位著名人物来参加宴会的情景的描写。“物外神交,人间事毕”,是说在物外神仙之间交流思想,人世间的事情也完成了。这是诗人对于宴会结束的情景的描写。“观者析醒”,句意为“观礼的人清醒了许多”。这是诗人对于宴会气氛的描写。“收之愈疾”,句意为“收拾起来越快越好”。这是诗人对于宴会结束情景的描写。
【答案】
大笔吟
有客无知,为性太质。(“有客无知”,指那位客人没有文化;“为性太质”,指他生性太质朴,没有城府)
不忮不求,无固无必。(“不忮不求”,指他不嫉妒别人;“无固无必”,指他没有固定的主意,没有一定的目的)
足蹑天根,手探月窟。(“天根”,指天地间的根基;“月窟”,指月球的凹处)
所得之怀,尽赋于笔。(“所得之怀”,指他所获得的思想感情;“尽赋于笔”,指他把这种思想感情全部倾注在笔尖上)
意远情融,气和神逸。(“意远”,指思绪深邃遥远;“情融”,指感情融洽;“气和神逸”,指气势流畅而神采飞扬)
酒放微醺,绡(一种丝织品)铺半匹。(“酒放微醺”,指酒量不大但喝得有点醉意;“绡铺半匹”,指用丝绸做成的帷幕半卷着)
如风之卒,如云之勃。(“风之卒”,指像一阵风;“云之勃”,指像一朵云)
如电之欻(xū),如雨之密。(“电之欻”,指闪电般迅猛;“雨之密”,指雨点般密集)
或往或还,或没或出。(“或往或还”,指有时向前有时向后;“或没或出”,指有时隐没有时出现)
涤荡氛埃,廓开天日。(“涤荡”,指洗涤;“氛埃”,指尘垢)
鸾凤翱翔,龙蛇盘屈。(“鸾风”,即凤凰,指祥瑞之物;“龙蛇盘屈”,指龙与蛇缠绕在一起)
春葩暄妍,秋山崒屼。(“春葩暄妍”,指春天鲜花鲜艳;“秋山崒屼”,指秋天山峰高耸)
三千簪裾,俯循儒术。(“三千”泛指很多;“簪裾”,指戴冠衣)
百万貔貅,仰听军律。(“百万”,指众多;“军律”,“律”指法度;“貔貅”,“貔”是一种猛兽名,比喻军队)
松桂成林,芝兰满室。(“松桂”、“芝兰”都是珍贵的树木或植物)
蜀锦初蕃(fán),朝霞乍拂。(“蜀锦”,四川出产的锦;“蕃”,通繁体字“番”;“朝霞”,指早晨的云霞)
白璧一双,黄金百镒。(“白璧”,“璧”指玉器;“黄金百镒”,指一百镒金)
羲之来求,牧之来乞。(“羲之”,即王羲之;“牧之”,即陶渊明)
物外神交,人间事毕。(“物外神交”,指超脱物外的神仙之间的交往;“人间事毕”,指人间的事务已经完成)。
收之愈疾。(“观者”指旁观者;“析醒”,指清醒;“收之愈疾”,指收拾得越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