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忠与孝,不在工报恩。
如水日夜东,岂必同一源。
堂堂颜鲁公,舐血来平原。
鬼质不知何,几作绝吭魂。
大中白丞相,昔蹑卫国门。
幻作万羊梦,投畀朱崖村。
奇谤及师友,躗言动君尊。
匪但死不瞑,大是生无根。
我尝究初终,要亦无足论。
或以里言掇,或趣主意奔。
或从谈笑生,或即利欲昏。
初亦未有心,末乃成至冤。
青简玷齿颊,至今犹啍啍。
傥无魏阙恋,谁使舌莫扪。
森淅起奉册,片顷那容存。
床笫本无从,何物能轾轩。
脂垢亦易辨,谁解洿玙璠。
如彼孟尝客,亦已悔而反。
正比萧相系,慰拊聊春温。
五人皆有为,评订何必繁。
之子独嗟事,画牢讯书爰。
反覆蹈生死,呵嘘变寒暄。
秋毫无所取,可验牍背翻。
自言复自渝,洗垢亦不痕。
堂帖写元奏,别白如珉琨。
渠知褫鞶枉,端由吠声喧。

这首诗是徐宋臣在收到徐大中赠送的《诚斋集》后,对徐大中的一封信的回应。徐宋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忠孝的理解,以及对恩德回报的担忧和思考。

“古人忠与孝,不在工报恩。”徐宋臣认为忠孝并非在于报答恩情,而是在于内心的认可和实践。这种观点体现了他的儒家思想,强调内心的道德品质比外在的回报更为重要。

他以颜鲁公(即颜真卿)为例,描述了颜真卿虽然受到了许多人的赞誉,但他却因为自己的行为而遭到了他人的诋毁。这说明了一个人的内心品质比他的行为更重要,而不是他的行为决定了他的名誉。

他批评了一些人只看重外在的回报,而忽视了内心的感受。这种行为不仅不能真正地报恩,反而可能带来更大的伤害。

徐宋臣提到了一些历史上的人物,如大中白丞相(即白居易)和萧相国(即萧何)。他们都是曾经被皇帝赏识的人,但他们也曾经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到过批评和责罚。这进一步说明了一个人的内心品质比他的行为更重要。

徐宋臣表达了自己对恩德回报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不应该因为外界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报恩。

徐宋臣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忠孝的理解,对恩德回报的担忧和思考,以及他对于内心品质的重视。这首诗不仅是对徐大中的回应,也是他个人思想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