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之下仙佛之庐,多公题扁,予熟其体矣。
而今见其帖,大抵小则遒而大则婉。
岂所施有异,而笔法亦随以变。
遒而不流于介,婉而不失其健,予犹愧乎知书之浅。

【注释】

庐山:今江西省九江市,因周时有匡山,汉时有庐山,故名。多公:指唐代大诗人李白。熟其体:熟悉书法的笔法。

【译文】

李白的庐山草堂诗帖,在庐山下是神仙佛家的住处,多公题匾,我熟悉他的字体了。

现在我见到它的帖,大抵小字就遒劲而大方,大字就婉转而健秀。岂是施用不同,而是笔法也随着改变了?

遒劲而不流于呆板,婉约而不丧失刚健,我仍然感到自己对书法的了解还太肤浅。

【赏析】

本篇为书赞文。作者蒋宣卿通过自己的学习体会,来评价李白的庐山草堂诗帖。他认为,“岂所施有异”一句,说明书法艺术的运用,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目的来使用不同的手法。“笔法亦随以变”一句,则进一步指出,书法的笔法,也应该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这两句是作者对书法艺术的基本观点。

作者接着指出,李白的草堂诗帖,无论小字或大字,都很得体,既遒劲又婉约。这里所说的小字是指短的字句,如“庐山”、“仙人”等;大字则是指长的字句,如“庐、佛”等。这是对草堂诗帖整体风格的一种概括。

作者以谦虚的态度指出,对于书法艺术,自己了解还很肤浅,还应当继续努力钻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