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遍东西岸,田家亦喜晴。
溪因急雨涨,云放半山明。
沙外看流势,桥边听浅声。
向令平十里,应与剡争名。

【注释】

绿遍东西岸:指溪水涨满两岸,绿草如茵。

田家亦喜晴:指农田里庄稼都很高兴天晴了。

溪因急雨涨:指溪水因为暴雨的冲刷而暴涨。

云放半山明:指云雾散去,山色明朗。

沙外看流势,桥边听浅声:指在沙滩上观看河水的流动情况,在桥边倾听水流的声音。

向令平十里:如果当时溪水平静时十里之遥。

应与剡争名:如果那时溪水不涨,那么它和剡溪相比就没有什么名气了。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境内。

【赏析】

《雨后观水涨》,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于王维任右丞期间,描写了雨后溪流暴涨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的热爱。全诗用简练的语言,将溪流暴涨、云雾散尽、沙岸流势、溪声浅响这一系列自然景象描绘得生动传神,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句“绿遍东西岸”,点出时间是春天,春日万物复苏,草木郁郁葱葱,溪水也涨满了两岸。次句“田家亦喜晴”,说明虽然春天多雨,但农民们都很高兴天晴了,因为这样有利于春耕。第三句“溪因急雨涨”,写溪水涨的原因,由于连降春雨,溪水猛涨。接着四句写溪流涨满以后的景象,前两句写“溪因急雨涨”的结果,溪水的涨势很大;后两句写溪中流水的情景,在岸边听到溪水潺潺的流水声。第五句“沙外看流势”,写站在沙滩上看到的溪流的情况,沙岸上的水流很急。最后两句写溪声,“桥边听浅声”,诗人坐在桥上听到溪水轻轻流淌的声音。

第六句“向令平十里”,诗人想象,如果溪水不涨,那么溪流就会像一条小河,沿着平缓的十里路一直流下去,就不会有后来的“石潭”了。第七句“应与剡争名”,这是诗人的想象,如果溪水不涨,那么这条溪水就不如剡溪了。剡溪在今浙江省嵊县境内,以清碧见称,所以王维这里说,如果溪水不涨,那么就不及剡溪了。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美妙,诗人把景物安排得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从溪流涨满到溪水平缓,再到溪水不涨,最后想到溪水与剡溪相比,一浪推一浪,层层推进,波澜起伏,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溪流以人的感情,使诗歌更富有情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