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昔龙门峻,叨蒙国士知。
紬书陪太史,问学仰宗师。
一纪依林壑,千秋隔履綦。
馀生愧簪绂,无路送灵輀。

【注释】

自昔龙门峻:自指自己,龙门山是古代有名的关隘,地势险要。

叨蒙国士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这里用“国士”来比喻诸葛亮。

紬书:翻阅书籍。

太史:太史令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官。这里指太史令。

问学:向人请教学习。

依林壑:隐居山林。

履綦:同“履”。古代的一种鞋子,用来登山。

余生愧簪绂:余生惭愧没有机会献上礼物给诸葛亮。

簪绂:古代的礼帽上的装饰。

无路送灵輀:没有机会为诸葛亮送葬。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4)作者被贬谪黔州途中经过褒谷口时,诗人在感慨人生无常的同时,也感叹自己的不幸遭遇,并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首联“自昔龙门峻”,以“龙门”起兴,意谓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人物。这一句既点明了题目,又暗寓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颔联“叨蒙国士知”,承首句而来,说自己虽然不是国士,但有幸得到诸葛亮那样的贤才的知遇;这是对自己身世际遇的感慨。

颈联“一纪依林壑”,承颔联而来,说自己隐居山林,与世无争,过着清静的生活,远离尘嚣,远离官场;这是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描写。

尾联“馀生愧簪绂”,承上两句而来,说自己如果能够像诸葛亮那样有学问、有才能,那么就能够名垂青史,流芳千古;而如今却只能过上这种平凡的生活,感到十分惭愧。

这首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