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际群多士,诸儒逊一贤。
名场魁淡墨,官簿到花砖。
地近行知政,天高不假年。
书生稽古力,何必尽台躔。
【注释】
翰林学士:官名,唐代设翰林院,置学士、直学士、待诏等职。
何公:翰林学士何公。
盛际:盛世时期。
诸儒:众儒生。
逊一贤:不如一位贤人。
名场:科举考试场所。
魁:居首位。
淡墨:淡泊名利。
官簿:指官员的委任状或履历。
花砖:形容其官位显赫高升。
地近:地处京城(洛阳)。
行知政:主管政务。
天高:指仕途远大。
不假年:不必担心寿命短促。
书生:指有学问的读书人。稽:查考。
古:指古代典籍、历史。
台躔: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处用以比喻高位。
【译文】
盛世时期,众多的才子聚集在一起,诸位先生都显得逊色于这位贤人。
他在科举考试中名列前茅,官衔高升,如同登上了花砖般显赫。
他地处京城(洛阳),主管政务,官运亨通,不会担心寿命短促。
有学问的人致力于研究古代典籍、历史,无需像其他人那样为前途担忧。
【赏析】
这首诗是翰林学士何公被挽词,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于何公的敬慕之情,同时也抒发了对官场生活的看法。
首句“盛际群多士,诸儒逊一贤”,诗人首先描绘了一个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众多才华横溢的士子汇聚于此,但相比之下,何公却显得更加卓越和出众。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何公的崇敬之情,也暗示了何公在众人中脱颖而出的地位和影响力。
接下来的两句“名场魁淡墨,官簿到花砖”,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何公在科举考试中的杰出表现,他的名次位居榜首,犹如浓墨重彩般引人注目;同时,他的官职也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如同登上了高高的花砖一般荣耀无比。这两句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何公的卓越才能和非凡成就。
然后诗人转而从政治角度入手,“地近行知政,天高不假年”。诗人指出,虽然何公所处的地位很高,但他并不需要担心自己的寿命短促。这是因为他的才华和声望已经达到了顶峰,不需要再借助外力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这一部分既表达了诗人对何公的敬仰之情,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最后两句“书生稽古力,何必尽台躔”则是诗人对其他读书人的寄语。诗人告诉他们,作为读书人,应该专注于学习古代的经典文献和历史知识,而不必过分追求官场上的地位和权力。因为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整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既有对何公的赞美和敬仰之情,也有对官场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