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落落旧规摹,千载谁能发壮图。
抚定南方无后顾,感通北面自前孚。
但于号令教心服,自是欢欣听指呼。
群策不遗光竹帛,方知儒术本非迂。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的《上制置侍郎》中的第三首。这首诗通过对武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追求和对儒术的推崇。下面是逐句释义:
武侯落落旧规摹:这里的“武侯”指的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在历史上以其高洁的品质、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著称。这里“落落”形容其独立而不随波逐流的风貌。“旧规摹”可能是指过去的典范或标准,但在这里可能意味着对传统规范的超越。
千载谁能发壮图:这句表达了一种对历史长河中能够实现伟大构想的伟人的向往。“千载”意味着经过很长的历史时期,“谁”指谁能够实现这样的壮举。“发壮图”即展开宏伟的计划或构想。
抚定南方无后顾: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辅佐刘备的儿子刘禅,成功地维护了蜀汉的政治稳定。这里的“抚定南方”可能指的是他在南方地区的治理成就。“无后顾”表示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效力。
感通北面自前孚:诸葛亮曾五次出征,北伐中原,但都未能成功。这里的“感通”可能是指与北方民族建立联系或影响,而“自前孚”则表明这种联系或影响是自发的,不是外部强加的。
但于号令教心服:诸葛亮以严明的法度和公正的裁决闻名。这里的“号令”可能指的是他的军令和政策,“教心服”则表示这些法令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和遵从。
自是欢欣听指呼:这句话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诸葛亮的领导和支持。他们愿意听从他的指挥和管理,表现出对他的信任和喜悦。
群策不遗光竹帛:诸葛亮不仅注重个人的才智和努力,而且善于采纳和利用众人的智慧和力量。这里的“群策”可能指的是来自不同阶层、领域和背景的人们的建议和意见。“光竹帛”则表明这些建议和意见被广泛记录和传播,成为后世的宝贵财富。
方知儒术本非迂:通过诸葛亮的例子,诗人认识到儒家学说并非迂腐无用,而是有着实际应用价值的。这里的“儒术”指的是儒家的思想和学问,“本非迂”则表明这些学说和学问是实际可行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或空谈。
赏析:这首诗通过赞美诸葛亮的卓越成就和崇高品质,展现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追求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诸葛亮的故事,表达了对儒家学说的认可和推崇。整首诗既有对历史的回顾,又有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