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无杖策,元不事依凭。
斜照穿林影,行云碍石棱。
鸟啼悲宿草,猿饮挂枯藤。
曾著高僧住,何人为续灯。

诗句如下:

妙觉山用老溪宝叶二僧韵 其一

登山无杖策,元不事依凭。

斜照穿林影,行云碍石棱。

鸟啼悲宿草,猿饮挂枯藤。

曾著高僧住,何人为续灯。

注释:

  • 登 ( dēng ): 登山的意思。
  • 山 ( shān ): 指妙觉山。
  • 无 ( wú ): 没有。
  • 杖策 ( zhàng cè ): 手杖和马鞭,泛指拄着拐棍或手杖。
  • 元 ( yuán ): 本来。
  • 不 ( bù ): 不。
  • 事( shì): 从事、依靠。
  • 依凭: 依靠。
  • 穿: 穿过。
  • 斜照: 指斜射的阳光。
  • 穿: 穿过。
  • : 前行。
  • : 阻挡,妨碍。
  • : 挂在。
  • 宿草: 已经枯萎的草。
  • 猿饮: 猿猴饮水。这里指猿猴攀援在枯藤上。
  • : 挂着。
  • 高僧: 高僧,即隐居深山修行的僧人。
  • : 继续。
  • : 佛寺中用来照明的油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攀登妙觉山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和内心的感受。首句“登山无仗策”,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登山的无拘无束,体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次句“元不事依凭”,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独立自主精神,他并不依赖于任何外部条件来达成自己的目标。接着两句“斜照穿林影,行云碍石棱”,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妙觉山的自然风貌。这里的“斜照”、“行云”等自然元素,与“穿”、“碍”等动作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动态的画面,让人仿佛能听到风的声音,感受到阳光的温暖。
第三联“鸟啼悲宿草,猿饮挂枯藤”则转入动物的视角,鸟儿在哀鸣,仿佛在为那些已经离去的同伴哀悼;而猿猴则在枯藤上饮水,显得孤独而又无奈。这些细节的描写,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情感和动感,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最后一句“曾著高僧住,何人为续灯”,则将视线转向了人的生活。诗人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曾经有高僧在此居住,现在却无人再来续写前人的灯火,这是对历史沧桑的感叹,也是对人间沧桑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人物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