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雨似浇,雨罢水如潮。
市改依高岸,津喧救断桥。
云阴哭鸠妇,池溢走鱼苗。
天意良难测,前时旱欲焦。
【注释】:
- 江涨:指河流水位上升,泛指江河水泛滥。
- 秋来雨似浇:形容秋天的雨水像用水洗一样密集。
- 雨罢水如潮:雨水停后,水位上升如同大海。
- 市改依高岸:城市被洪水冲刷,只能依靠高处的高地。
- 津喧救断桥:人们争先恐后地向河中投入木板等物品,以帮助修复被冲垮的桥梁。
- 云阴哭鸠妇:乌云密布,好像在为死去的雌鸠哭泣。
- 池溢走鱼苗:池塘里的水溢出,鱼儿失去了家园。
- 天意良难测:大自然的变化难以预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秋末冬初时写的,当时正值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多条大江同时暴涨,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作者通过生动的画面描绘了这一景象,并表达了对自然变化无法预测的无奈情绪。
首句“秋来雨似浇”,诗人用“雨似浇”来形容秋天的雨水,暗示了秋季降水量增多,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印象。次句“雨罢水如潮”,进一步描绘了雨水停止后的洪流,形象地表达了江水的汹涌澎湃。第三句“市改依高岸”,反映了城市因为洪水的影响,不得不搬迁到地势较高的地方。第四句“津喧救断桥”,描绘了人们在洪水中抢救桥梁的情景,展现了人们在危难时刻的团结和勇敢。第五句“云阴哭鸠妇”,以乌云密布、仿佛在为死去的雌鸠哭泣的意象,传达了人们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池溢走鱼苗”,描述了因洪水泛滥导致鱼苗无法生存的情况,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的无情和人类生活的艰难。整首诗通过对秋末冬初长江、松花江、嫩江等多条大江同时暴涨的景象进行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之力的无可奈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