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衣十万拥胡雏,手释襟喉计亦疏。
阃外不闻天子诏,将军未甚读兵书。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逃至四川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潼关的紧张局势。
过潼关
铁衣十万拥胡雏,手释襟喉计亦疏。
阃外不闻天子诏,将军未甚读兵书。
注释:
- 铁衣十万拥胡雏:指唐军穿着铠甲,人数众多,包围着敌人(胡人)。“拥”字形容唐军气势雄壮,如铁甲般坚固。
- 手释襟喉计亦疏:意为将领们放下武器,商讨对策。这里的“释”是放下的意思,表示将领们暂时放下手中的兵器,专心商讨战事。
- 阃外不闻天子诏:意味着在潼关之外,听不到皇帝的命令和指示。这里的“阃”指的是边疆、关口,“诏”是指皇帝的圣旨。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当时形势的严峻和混乱。
- 将军未甚读兵书:意指将军们并没有真正深入研究过兵书战策,他们可能更依赖于自己的经验或直觉来指挥作战。这里的“未甚”表示并不十分、不够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唐军与叛军在潼关附近展开激烈的冲突。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将领们的无奈。同时,通过对将领们放下武器讨论战事的描写,也透露出他们对于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恐惧。此外,诗中的“阃外不闻天子诏”一句揭示了当时形势的混乱和不稳定,以及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诗歌,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那个动荡时期的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