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消遣琴书在,一室清虚杖履凉。
却怪斋名浑未尽,迩来愚智已兼忘。
【注释】
三年:这里指从甲辰至丁未(1044—1050)的十年时间。
消遣:娱乐,消磨时光。
琴书:弹琴和读书。
通判:宋代州郡长官的佐吏,掌一县或数县之政。
愚斋:苏轼号“东坡”,又号“东坡居士”,自称“懒拙老人”、“东坡居士”。
通判愚斋,是苏轼自谦地称其书房为“愚斋”的缘故。
却怪:却要奇怪。
迩来:近来。
兼忘:同时忘却。
【译文】
这十年间,我尽情地玩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也无所用心。
我惭愧地发现我的书房名不副实。近来,我既愚也智,已完全忘却了世俗的名利和功名。
【赏析】
这是一首自述诗。诗人用“通判愚斋”四字自嘲,表明自己在这十年间的所做所为。
开头二句写他十年前的“消遣”。那时的他,正处在官场的漩涡中,为了摆脱这个烦恼,他“尽把浮名看淡薄,一心只在道义中”(《答刘景文书》)。他“日以读书为事,夜以观书为伴”(《与子由论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并不以此自娱,也不以此求利。“消遣”二字,正是对这种态度的高度概括。
第三句说,这十年间,他把一切俗务都抛开了。“一室清虚”,是他“消遣”的结果;“杖履凉”,则是他“消遣”的享受。《论语·微子》:“逸少(王羲之)居君卿位,纵情山水。”苏轼在这里化用这一典故,意在说明他“逍遥物外”的思想和生活态度。
最后一句是说自己“却怪”什么。“却怪”两字,是全诗的关键。苏轼认为他这十数年的所作所为,已经超越了一般人,达到了“愚”的境界,所以“却怪”自己“浑未尽”。其实,这正是他的一贯主张。他曾说过:“吾侪皆学道中人,不能出尘埃三丈”(《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他认为,只要心地光明,就可以做到超越尘世。至于能否达到“愚”的境地,则要看个人修养如何了。因此,他说自己“迩来愚智已兼忘”,正是他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个基本思想。
这首诗是一篇自我批评的文章。它通过作者的自我剖析,表现了他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