樵歌南习巴巫远,客棹西归沔水分。
乘暇登临终不厌,两州鸣角任相闻。
注释:
白云楼:在巴蜀,今四川一带。
樵歌南习巴巫远:指诗人的家乡在巴蜀地区,他经常在南边的山林中唱歌,而巴、巫是山名。
客棹西归沔水分:指诗人的家乡在沔水之滨,他乘船回到故乡。
乘暇登临不厌,两州鸣角任相闻:指诗人在闲暇时登临白云楼,欣赏风景,而两州的战鼓声也任凭他听到。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离失所时的所作。他在诗中写道:“樵童渔父歌自得,溪上疏花笑春日。” 意思是说,我在漂泊流浪的时候,常常听到樵夫和渔夫在唱歌。他们唱的歌词都是自己编的,没有固定的曲谱。我听他们的歌声,就好像听到了春天的声音。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境下写的。
“樵歌南习巴巫远”一句中,“樵歌”指的是樵夫们唱的歌,“南习巴巫远”则指的是这些樵夫们的歌唱是从巴蜀(即今天的四川)传出来的。这里的“巴”和“巫”都是山名。
“客棹西归沔水分”,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我乘坐着船,回到了我的家乡。”西归”指的是我向西边的方向返回,”沔水”则是我家乡所在的河流。
“乘暇登临不厌,两州鸣角任相闻”两句,意思是在闲暇的时候,我可以登临高山,欣赏美景,而两州的战鼓声也可以传到我的耳边。这里的“相闻”是指相互听见。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安史之乱后的流亡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深深厌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