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建安归,遗我武夷图。
开图挂素壁,风烟生座隅。
奇峰三十六,拔起凌天衢。
一水从中来,九折何萦纡。
想见岩壑间,缥缈藏仙都。
荒哉武与夷,辽辽不可呼。
尚闻云谷仙,旧迹未深芜。
棹歌留绝唱,遗书镇精庐。
高操谁能攀,幽致或可摹。
三年规一游,神往形尤拘。
便须理行缠,勿遣岁月徂。
山灵有夙契,清风为前驱。
【赏析】
此诗为送张伯英归建安而作。诗人在友人离去之际,即兴写诗相赠,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盼及自己欲一游武夷山的愿望。全诗以“武夷图”为核心,从图入手,又由图及人,最后又回到图上,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第一句“客从建安归”,是说诗人的朋友是从福建的建瓯(古地名)回来的。“归”,指回归故乡。“武夷图”就是《武夷山图》,这是一幅表现武夷山风景名胜的画卷。
第二句“遗我武夷图”,诗人把这幅珍贵的武夷山图赠送给他的朋友。“遗”,赠送的意思。“开图挂素壁”,“开图”指展开图画。“素壁”,白色的墙壁。这句是说打开武夷山图悬挂在白墙上。这一句是总揽全诗的关键所在。
第三句“风烟生座隅”。“风烟”,指云雾缭绕、景色宜人的山间景致。“生”,指出现。这里是指打开武夷山图后出现的美景。“生”字用得非常妙,生动地描绘了武夷山上云雾缭绕、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使人仿佛置身其中。
第四句“奇峰三十六”,“三十六”是一个概数,表示数量多。这一句是说武夷山上有三十六个奇特的山峰。诗人用“三十六”这一数字来概括武夷山的山峰特点,既形象又准确。
第五句“拔起凌天衢”。这里的“天衢”指的是一条通往天上的路。诗人运用夸张手法,把武夷山中的山峰形容成直插云霄、凌驾于天地之间的壮观景象。这种写法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宏伟壮丽。
第六句“一水从中来,九折何萦纡”,“一水”指的是武夷山的正脉武溪河。“九折”则是指武溪河在山谷中蜿蜒曲折的九次转湾。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把武溪河形容为一条蜿蜒曲折、曲折盘桓的河流。这种写法使整幅画面显得更加生动灵动。
第七至第十句“想见岩壑间,缥缈藏仙都。荒哉武与夷,辽辽不可呼。”“缥缈”,形容山峰高耸入云,时隐时现,若隐若现的景象。“藏仙都”,指隐藏着仙境的地方或传说中的仙人居住的地方。“荒哉”二字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荒凉、未被充分开发的遗憾之情。
第十一句“尚闻云谷仙,旧迹未深芜。”“云谷仙”指的是传说中居住在山顶云雾缭绕之处的仙人。“旧迹未深芜”则是说虽然曾经有仙人居住过的地方现在却荒芜已久。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荒凉景象的感慨,又隐含着对仙人的怀念和向往。
第十二句“棹歌留绝唱,遗书镇精庐。”这两句是说诗人在武夷山留下的歌声和遗书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里的“棹歌”指的是船夫在江边高唱的歌曲。“绝唱”指的是绝妙的歌声。“遗书”则是指遗留下来的书信。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美景的赞美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态度。
第十三句“高操谁能攀,幽致或可摹。”“高操”指的是高尚的情操和操守。“幽致”则是指幽美的境界和情趣。这两句是说谁能够攀登到武夷山的最高峰呢?只有那些具有高尚情操和追求幽美境界的人才能领略到其中的乐趣。
第十八至二十句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句。首句“三年规一游”,意思是说诗人已经计划好了三年后的一次旅行。“神往”,意为心神向往、心驰神往。“形尤拘”,则是指身体行动受到限制、不能自由行动。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武夷山美景的向往之情,又反映了诗人身体行动不便的现状。
第二十一句“便须理行缠”,意思是说现在就要开始准备行程所需的一切物品了。这句既是对前文的回应和补充,也暗示了接下来的旅程将会充满艰辛和挑战。
第二十二句“山灵有夙契”,意思是说山神早已与诗人有着深厚的感情纽带。这里的“夙契”指的是长久以来的默契和情谊。“清风为前驱”,意思是说山神将带领着诗人前行。这里的“前驱”指的是在前面引路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武夷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展现了武夷山的秀美山川和悠久历史。同时,诗人通过对武夷山的赞美和向往,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待。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