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或尘土,城郭无市哗。
境胜固繇人,况是诗书家。
小斋贮虚明,景物亦可嘉。
怪石卧屃赑,修藤绾龙蛇。
清泉纤纤草,小树疏疏花。
主人古衣冠,宴坐胜纷华。
群从俨连璧,学子铿冲牙。
喜我味稍同,下榻煮秋茶。
道充韵更长,身退心自遐。
岂惟擅清致,当在勒与差。
别来入梦频,急景令人嗟。
寄诗写幽怀,勿与世俗夸。

辛丑年九月十二日,我与芳洲在留宿雅山堂。岁月将尽,芳洲再次来赋古诗十二韵奉寄。壬寅年九月十一日。

山林或尘土,城郭无市哗。

境胜固繇人,况是诗书家。

小斋贮虚明,景物亦可嘉。

怪石卧屃赑,修藤绾龙蛇。

清泉纤纤草,小树疏疏花。

主人古衣冠,宴坐胜纷华。

群从俨连璧,学子铿冲牙。

喜我味稍同,下榻煮秋茶。

道充韵更长,身退心自遐。

岂惟擅清致,当在勒与差。

别来入梦频,急景令人嗟。

寄诗写幽怀,勿与世俗夸。

【注释】

⑴辛丑、壬寅:指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至九年(1182)。芳洲:即陈宓,字季常,号芳洲;又作芳洲先生。

⑵“境胜”二句:谓自然景色虽好,但若非诗书之家的人则难以欣赏。境胜,美好的境界。固繇人,固然是由人来创造的。

⑶小斋:指陈宓所居的书房。空明:空旷而明亮。

⑷螭(chī奇)赑(bì必):均为古刻石名。螭为龙的一种,形似蟠屈之龙;赑为龟的一种,形似伏卧之龟。

⑸修藤:指盘绕成圈的巨藤。

⑹纤纤草:指细长柔嫩的草叶。

⑺疏疏花:指稀疏的花朵。

⑻“主人”三句:谓主人穿着古代的衣冠,闲坐于书房之中。

⑼“群从”二句:谓宾客众多,如玉帛般连璧;学子们也声势显赫,如雷鸣般的声响。

⑽“喜我”二句:谓喜欢与我志趣相投,便邀请下来一同品茗赏景。

⑾“道充”二句:谓道理充实,情趣更加悠远,不因退隐而心旷神怡。

⑿“岂惟”二句:谓不仅擅长清高的品德,还应该在于能以德行和才能来影响和感化别人。勒与差:皆指德高望重之人。

⒀入梦频:频繁地做梦。入梦,做梦时梦见。

⒁急景:光阴易逝。

⒂幽怀:深远的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赠友诗。作者借对友人的描写,抒发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朴实,风格沉郁,意境优美,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佳作。

首联点出题旨,表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并由此引出下文的议论。诗人说:“山川或尘沙,城郭无市喧。”他赞美了隐居生活的环境,既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尘沙的污染,只有大自然的美丽风光。颔联承接上文,进一步说明诗人为什么热爱隐居生活。诗人说:“境胜固繇人,况是诗书家。”他认为,优美的自然环境固然是人为创造的,更何况还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尾联写自己喜爱这种清静高雅的生活,并表示要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追求高洁情操的强烈愿望。

中间两联主要写自己的居室和周围景物。诗人先写了自己居住的环境,接着写了自己周围的景物。“小斋贮虚明”,说自己居住的小屋宽敞明亮。“怪石卧屃赑,修藤绾龙蛇”,形容自己居住的小屋周围有很多奇特的石头和盘绕的藤蔓,形象生动,富于变化。“清泉纤纤草,小树疏疏花”,表现了自己的书房环境清幽,花草茂盛,景色宜人。“主人古衣冠”四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在书房中读书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自己高雅的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

最后两联是赠言。“喜我味稍同,下榻煮秋茶”,是对自己朋友的劝勉语。意思是说你与我志同道合,可以留下来一起品茗赏景。“道充韵更长,身退心自閒”,则是对朋友说的肺腑之言。意思是说我虽然退出官场,但仍能保持高远的志趣,悠然自得。这两联诗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涯厌倦的心情和归隐田园的愿望。

此诗是一首赠答之作。诗人通过与朋友的交往,倾吐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人生理想。全诗语言质朴、风格沉郁,意境优美,是宋诗中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