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尔题诗句,诗成莫浪传。
避人那是怯,劝酒自知妍。
翠袖身如削,清歌喉未圆。
良宵谁与并,明月共婵娟。

诗句解释

1 酒后:指在饮酒之后的状态下。

  1. 为尔题诗句:为你写下诗句,表达你的心意或赞美。
  2. 诗成莫浪传:一旦诗作完成,就不要轻易传播出去。
  3. 避人那是怯:避免被人看到是一种胆怯的表现。
  4. 劝酒自知妍:劝酒时自己感到愉快和自信。
  5. 翠袖身如削:形容袖子的颜色翠绿,如同削下来的竹子一般。
  6. 清歌喉未圆:歌声清澈,但是声音没有完全圆润。
  7. 良宵谁与并:美好的夜晚,有谁可以与我共享?
  8. 明月共婵娟:明月与月亮一同明亮,象征友情或美好时光。

译文

酒醉之后,你请我为你的诗句写些文字。
一旦诗作完成,就不要轻易传播出去。
你怕人看见,是因为害怕别人的眼光。
劝酒时,你自己感到非常高兴和自在。
你的袖子像绿色的竹子一样鲜艳,但似乎有些过于修长。
清丽的歌声,虽然美妙却不够圆润。
在这美好的夜晚,有谁能和我一起度过?
明亮的月光,就像我们共同分享的美好时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酒后的情态与心境,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句直接点明主题,即酒后为友作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敬意与情谊,也透露出一种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怀。

接下来的诗句,通过“避人那是怯”和“劝酒自知妍”等词,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在公众场合可能的羞涩和在私下里的自信、愉悦。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性格的双重性,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善于运用色彩和意象来营造氛围,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画意。例如,“翠袖身如削”一句中,以“翠袖”喻色,形容友人之袖如碧竹般鲜亮,而“身如削”又暗含其身段苗条,形象鲜明,令人过目难忘。

结尾两句“良宵谁与并,明月共婵娟”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明月高悬,与诗人共赏良宵。这不仅是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的一种表达,也是对整个人生经历的感慨与总结,让人在阅读之余感受到一种超越时空的共鸣。

这首诗通过对酒后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文人的内心世界及其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