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寺寒山外,崎岖一径幽。
断云迎客入,曲水护堤流。
木石四时古,轩窗五月秋。
午烦聊小憩,拂石为支头。
憩妙因寺
萧寺寒山外,崎岖一径幽。
断云迎客入,曲水护堤流。
木石四时古,轩窗五月秋。
午烦聊小憩,拂石为支头。
译文:
萧寺位于寒冷的山门外,山路崎岖又幽深。
断云迎着行人进入,曲水流过护堤潺潺。
树木和石头见证了四季的变迁,轩窗在五月显得格外清凉。
午后疲倦,我在此稍作休息,抚摸石头作为枕头。
注释:
- 萧寺:指地名,可能是一个与佛教有关的寺庙。
- 寒山外:形容萧寺位于寒冷的山门外。
- 崎岖一径幽:形容山路曲折,幽深难行。
- 断云迎客入:形容云雾缭绕,仿佛有如断云迎接客人一般。
- 曲水护堤流:描述曲水流经护堤,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 木石四时古:指树木和石头见证了四季的变化,显得古老而沧桑。
- 轩窗五月秋:表示轩窗在五月的天气下显得格外清冷,如同秋天一样。
- 午烦聊小憩:中午时分,感到疲惫,便在此小憩片刻。
- 拂石为支头:抚摸石头作为枕头。
赏析:
这首《憩妙因寺》是一首描绘萧寺及其周围景色的诗。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将萧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气息展现得淋漓尽致。
首句“萧寺寒山外”,直接点明了萧寺的位置,同时也传达出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感觉。这种情感贯穿全诗,成为诗人表达内心情感的一个重要线索。
诗人通过“崎岖一径幽”和“曲水护堤流”两个画面,描绘了山林间的小路以及曲水流经护堤的景象。这两个画面相互呼应,共同营造了一种深邃、宁静的氛围。
第三句,“木石四时古”进一步强调了萧寺的历史悠久和沧桑感。这里的“木石”不仅指的是树木和石头,也暗指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沉淀。
最后两句,“轩窗五月秋”和“午烦聊小憩,拂石为支头”,则从时间和情感的角度进行了拓展。“轩窗五月秋”既形容了轩窗在五月的清冷,也暗示了萧寺在这个季节的独特韵味;而“午烦聊小憩,拂石为支头”则表达了诗人在这个时刻选择在这里小憩的原因和心境。
这首诗通过对萧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成功地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审美趣味。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也使得这首诗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