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不是怒鲸鲵,夜半刘琨屡舞鸡。
十载载春游太学,二年年夜宿圜扉。
楚盘未必资毛遂,周粟如何饱叔齐。
尘世功名傥来尔,无言桃李自成蹊。
【解析】
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这是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生在答题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注意诗中重要字词(句)的含义;2.注意理解全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3.注意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4.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形象、表达的思想情感。
本题是一道诗歌鉴赏选择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各项中赏析的相关要点进行分析判断,然后根据选项内容作出正确选择。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涉及内容较多,包括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作者的感情、态度及思想主旨等,考生需要逐项进行具体分析。
本题的注释有两处:第一句“吴钩”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怒鲸鲵”指吴钩上的装饰物像怒鲸一样威猛。第二句“十载”“二年”是诗人自述在太学读书的时间。第三句“周粟”即周代的俸禄,叔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曾为官,后隐居于首阳山。第四句“楚盘”是指楚国的盘缠,“毛遂”是人名,战国时赵国平原君门下食客。第五句“周粟如何饱叔齐”是说即使有周代的俸禄也难以使叔齐国子吃饱。第六句“尘世功名傥来尔”是说世间的功名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实在的东西可以凭借。第七句“无言桃李自成蹊”是说桃花随处开放,没有人能将它移栽到别的地方。第八句“桃李”比喻自己的学生,意思是说桃花随意开放,学生到处传诵自己的教诲。第九句“蹊”指小路,比喻学生传颂自己的教言的途径。
【答案】
除夜
其二
吴钩不是怒鲸鲵,夜半刘琨屡舞鸡。
十载载春游太学,二年年夜宿圜扉。
楚盘未必资毛遂,周粟如何饱叔齐。
尘世功名傥来尔,无言桃李自成蹊。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除夕夜不睡,写诗抒发感慨之情。诗的前两句写景,用吴钩、夜半、刘琨舞鸡等意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后二句抒情,写诗人十年寒窗苦读,终于在太学中有所成就,又因为科举考试失败而回家守岁。这两句写出了一个士子从入学到失意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仕途坎坷的无奈。
诗的中间四句写自己的处境。诗人说自己“十年寒窗苦读”,“夜半刘琨舞鸡”,十年间一直勤学苦读,却仍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这几句诗表面上是写自己的遭遇,实际是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表现了作者的孤寂落寞之情。诗人说自己虽然有十年的学习时间却依然不能考取功名。
最后二句写诗人的抱负。诗人说即使有周代的俸禄也难以使叔齐国子吃饱,世上的功名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实在的东西可以凭借。诗人说自己桃李满天下,桃花随风飘香四处传播,没有人能将它们移到别处。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身世遭际和个人命运的坎坷不平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苦恼心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并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春望》一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结束之后,诗人漂泊西南一带,寄居成都草堂时期,当时吐蕃攻打成都,杜甫携妻挈子出逃草堂途中经过剑门关时所作。前四句描写了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后四句抒写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头发花白、稀疏的感受。全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关心国家命运、忧念人民疾苦、人格高尚、刚直不阿的品质。《春望》一诗,通过对国都长安沦陷后依旧繁华如故的热闹景象的描述,鲜明地反衬出诗人因离乱而引起的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国家的忧虑,同时流露出渴望和平的心愿。诗中运用对比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真挚动人。
【答案】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流离至巴蜀期间所写,当时诗人身陷战乱之中,但看到祖国山河破碎,春风吹拂着草木茂盛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无限伤感。看到花开感到悲伤,听到鸟鸣也感到痛苦,这种由外物引起内心情感的转移,正显示了诗人敏感细腻的内心世界。
诗人把个人愁思同国家的不幸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他对国家的深切关怀。诗的最后四句,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忧民的深切情怀。
这首诗通过写景抒发诗人对国事的忧虑,以及对家人的怀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