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念东南膏血乾,文移督迫积如山。
平时素号镬汤底,不雨岂逃沟壑间。
民病向来犹在耳,天威此去不违颜。
从容宣室如前席,乞与枯荄生意还。

谁念东南膏血乾,文移督迫积如山。

平时素号镬汤底,不雨岂逃沟壑间。

民病向来犹在耳,天威此去不违颜。

从容宣室如前席,乞与枯荄生意还。

注释:

谁念东南膏血乾:谁想到东南地区人民的鲜血干涸。

文移督迫积如山:公文催促,命令如同高山一般堆积如山。

平时素号镬汤底:平时的恶名就像沸水的底层。

不雨岂逃沟壑间:难道不下雨就能避免被埋到山沟里吗?

民病向来犹在耳:百姓的痛苦仍然在耳边。

天威此去不违颜:上天的威严这次出行不会违背他的脸面。

从容宣室如前席,乞与枯荄生意还:悠闲地进入宣室殿,就像以前一样,请求让枯萎的土地重新获得生机。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旱”是主要意象,诗人借物言志,以对“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句“谁念东南膏血乾”,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东南人民遭受旱灾的痛苦深感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

第二句“文移督迫积如山”,描绘了统治者对待旱情的态度和方式。通过大量的公文催促,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压迫感,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

第三句“平时素号镬汤底”,借用“镬汤底”这一形象,表达了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这里的“镬汤底”既是比喻,也是讽刺,揭示了统治者的残忍和贪婪。

第四句“不雨岂逃沟壑间”,表达了诗人对旱情的无奈和担忧。即使不下雨,百姓也只能被逼至沟壑之间求生,这无疑是对他们生命的极大威胁。

第五句“民病向来犹在耳”进一步强调了旱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煎熬。

第六句“天威此去不违颜”,表达了诗人对上天的敬畏和祈求。他希望上天的威严能够降临,帮助百姓渡过难关。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天威”这个词,将自然之力与神圣力量联系起来,增加了诗歌的层次感和深度。

最后一句“从容宣室如前席,乞与枯荄生意还”则是诗人的期盼和祝愿。他希望上天能够怜悯苍生,让枯败的大地重新焕发生机。这里的“从容宣室如前席”是对上天的敬仰和祈求,而“乞与枯荄生意还”则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复苏的美好愿景。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宏大,通过对旱灾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同时,诗中还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和人文情怀,引人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