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崖缘石涧,孤树耸危桥。
海色侵衣袂,松风破泬寥。
佛门苔藓古,山寺薜萝饶。
回首斜阳外,神仙未可招。
译文:
层叠的崖壁环绕着石涧,孤独的树木耸立在危桥之上。
海色侵入衣袂之中,松风吹破寂寥的虚空。
佛门上苔藓覆盖,山寺中薜萝丛生。
回首斜阳之外,神仙难以召唤。
注释:
- 层崖缘石涧:层叠的崖壁靠近石涧。
- 孤树耸危桥:孤独的树木高耸在危桥之上。
- 海色侵衣袂:海的颜色渗透到衣袂之中。
- 松风破泬寥:松风吹破寂静的虚空。
- 佛门苔藓古:佛门上长满苔藓。
- 山寺薜萝饶:山寺中薜萝丛生。
- 神仙未可招:神仙难以召唤。
赏析:
这首诗是蒋洋道中望太姥山四首中的第四首。诗中描绘了太姥山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感受。
首句“层崖缘石涧”,描述了太姥山的陡峭和险峻,崖壁层层叠叠,紧邻着石涧。这里的“缘”意味着沿着、接近的意思,表达了诗人对太姥山险峻之美的赞叹。
次句“孤树耸危桥”,进一步描绘了太姥山中独特的自然风貌。孤树矗立在险桥之上,显得格外突出,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句诗既展现了太姥山中树木的生长环境,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第三句“海色侵衣袂”,以海色来形容太姥山中海水的颜色,形象地描绘了太姥山与大海之间的紧密联系。这里的“侵”意为渗透、扩散,表达了海水与太姥山融为一体的景象。
第四句“松风破泬寥”,以松风来形容太姥山中的风,既展现了太姥山的宁静又表现了自然的生机。这里的“破”意为打破、突破,表明松风打破了寂静的氛围,使得太姥山充满了生气。
最后两句“佛门苔藓古,山寺薜萝饶”,进一步描绘了太姥山中佛门和山寺的景象。佛门上长满了苔藓,山寺中薜萝丛生,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诗歌的意境美和艺术魅力。
尾句“神仙未可招”,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姥山中神仙存在的疑问和感慨。这里的“神仙未可招”既指无法召唤神仙,也暗含了诗人对于太姥山中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太姥山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诗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太姥山的独特魅力和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更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