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先君子,时称鉴裁公。
知君非介绍,虚馆授儿童。
倒屣迎王粲,登门得孔融。
他年记先友,孰不仰清风。
注释:
- 挽主簿吴宁侯,三首:这是作者对好友吴宁的三次追念。
- 先君子:指已死的长辈或朋友。
- 时称鉴裁公:当时人们称他为公正无私的鉴裁官。
- 知君非介绍:我知道你不是受人委托而做官。
- 虚馆授儿童:在空无一人的官署中,授予儿童官职。
- 倒屣迎王粲:倒穿着鞋子迎接王粲(东汉末年著名文士)。
- 登门得孔融:登上家门就得到孔融(孔融曾任北海相,为人刚直,反对曹操的残暴统治)。
- 他年记先友:他年要记述先友的事迹。
- 孰不仰清风:谁能不仰慕他的高风亮节?
赏析:
全诗共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友人品质的赞美之情。
首句“昔我先君子”,回忆了与友人相识的情景,表明两人关系之亲密;次句“时称鉴裁公”,则赞扬了友人的高风亮节;第三句“知君非介绍”,既表达了友人的正直,也暗示了作者对他的评价是公正无私的。这几句构成了对友人的赞誉,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其人格和才华的敬仰之情。
第四句“虚馆授儿童”,是对友人的一次意外之举,既表现了友人的谦逊,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的关爱之心。第五句“倒屣迎王粲”,则是对他人品的高度肯定,既表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又彰显了他的卓越才华。第六句“登门得孔融”,进一步强调了他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以及他为国家、为民族所作的贡献。第七句“他年记先友”,则表明了他对友情的重视,以及对友人品德的高度评价。最后一句“孰不仰清风”,则是对友人人品的再次肯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其人品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其人品的高度评价和对友情的重视,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民族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