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急雪不胜寒,苇索桃符岁事残。
里巷杯盘喧半夜,儿童灯火守更阑。
年催老色归须鬓,诗引穷愁入肺肝。
无复斑衣颂椒柏,只将泪血洒毫端。
【注释】
甲子:即元丰五年,作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岁除:一年将尽。一夕:一夜。先子:指苏轼的父亲苏洵。论诗:讨论作诗的诀窍。有云:谓梦中与父亲议论诗歌。犹听谶(chèn,迷信认为预示吉凶祸福的话语):仍然听到预言。无计为生只送穷:无法摆脱困境,只有通过送穷鬼才能解除贫困。此吾顷年诗也:这是我近几年写的作品。汝亦得之否:你也能写出来吗?某曰:我回答说。已在家集:已经刻在家里的书集中了。既觉:醒来时已感到。泣书二章 其一:哭着写了两首诗中的第一首。惊风:突然的寒风。急雪:急促的大雪。不胜寒:经受不住严寒。苇索:用苇草编成的帘子,用来挡风雪。桃符:桃木制成的门神像。岁事残:旧事已过,岁月不再。里巷:街巷。杯盘:酒杯和盘子。喧:喧闹。半夜:深夜。儿童:小孩。灯火:指灯火通明的房屋。守更阑:看守更鼓直至天明。老色归须鬓:衰老的面色回到头发和胡须上。诗引穷愁入肺肝:诗歌引导着内心的忧愁深入到肝脾里。无复:不再,没有。斑衣:古代祭祀时身穿彩色衣服。颂椒柏:歌颂椒柏这种植物。
【赏析】
《祭黄几道文》是苏轼于元祐八年(1093)所作。文章追述了苏轼和黄庭坚早年的交往,回忆了他们一起讨论诗文的往事。其中第二首是苏轼追忆自己青年时代写的诗。这首诗中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以及内心苦闷、悲愤的情绪。
“惊风”二句,写冬夜严寒,作者因思乡念亲而彻夜未眠,披衣起立,徘徊于庭前廊下。
“里巷”二句,描写深更半夜仍有人在欢宴畅饮,通宵达旦,热闹非凡。诗人以反衬手法,烘托出他内心的孤寂和落寞。
“年催”二句,写自己的衰老,又因思念家人而泪流满面。这两句既是写实,又是比兴。《诗经·小雅·斯干》:“妻子具御,众星拱北。”这里用“妻儿”代指亲人。“催”即催促的意思。“须鬓”泛指人的发鬓,这里指人已衰老。杜甫曾写“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苏轼此处也是以杜甫诗意表达自己对人生的忧虑和无奈。“诗引穷愁入肺肝”,写自己因诗而引发的种种愁绪如烟似雾般笼罩着他的身心,使他痛苦不堪。
“无复”二句,说诗人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穿彩衣来祭祀祖先了。彩衣是古代祭祀时所穿的礼服,这里借指祭祀活动本身。“只将”一句,写诗人只能把满腔悲恨倾注到自己的作品里面去,寄托哀思。“泪血”比喻作者感情的激越,犹如泉涌一般。“洒毫端”是说笔尖沾满了泪水,写出了诗人写作时的悲痛心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饰,但感情却极其真挚深沉,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之中的苦闷和不平,同时也透露了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