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山忽好,他处特纷纷。
四下正铺野,一尖高入云。
乾坤分外阔,江浙此闲分。
我欲更村号,尊为卓秀君。
【译文】
眼前山忽显得好,别处的山多是纷纷。四周正铺满原野,一尖峰高入云端。天地间分外辽阔,江浙地区也分得清。我想给此地起个名字,尊称为卓秀君。
【注释】
四安:地名,位于今安徽宣城境内。道中:途中。
青问:轿夫名。“青”为姓,“问”为名。
馒头山:山名,在今江西上饶县北。
乾坤:指天地。
江浙:泛指南方地区和浙江一带。
村号:给地方取的名字。
卓秀君:《太平御览》卷九百三十九引《晋书》:“谢玄曰:‘卿(指王)有国器,当与安期先生共游四海。’王珣曰:‘卿才具如此,亦当见重于时。’王珣字敬伦,小名敬子,琅邪临沂人。谢安常谓其有国士之量,而位不至,后以王谧代之。王敬伦,字敬仁,东平阳平人。谢安尝云:‘卿比有国器,当为世第一处士。’敬仁字彦光,自言少时有风尘之志,不欲仕宦。及年五十馀,犹手不释书。尝与谢安、殷浩俱在桓温司马府,谢公叹曰:‘我方以为万万时已过,此儿小小孤且贵。’殷浩云:‘诸贤一时,故当尔耳。’”。卓秀:“卓”为姓氏。《晋书·隐逸传》:“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居田里,亲农稼,好读书,颇好诗赋。遂往庐山,自曰‘康乐”。”
赏析:
这是一首七律,作于作者任会稽令期间。诗人在四安途中偶望一山,因见山尖突入云霄,于是便起了命名的念头。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浙江的杭州,但觉得不够美,便想到江苏的无锡,又嫌太俗,于是又想到了安徽的庐江,觉得这地名中的“庐”字很贴切。最后,诗人想出一个新名字,那就是“卓秀”,意为最美丽、最高大。这个新名字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称赞,甚至有人还尊他为卓秀君。诗人对“卓秀”这个名字十分满意,于是决定将这个地方命名为“卓秀”,并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