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萧萧夜未央,呼童襆被宿僧房。
无肠可断啼鹃苦,有喙皆鸣吠蛤忙。
七岁遗孤今老大,百年远忌足悲伤。
司晨唤起窗全曙,归命清都炷瓣香。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李商隐(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朝著名诗人。他出身于荥阳(今属河南)的一个官宦家庭,与令狐楚家族关系密切。少年时即有文名,十六岁时因文才知名。由于性格抑郁不得志,多次应举不中,四十六岁时始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副使等职,后因牛李党争被排挤,出任泾州刺史、检校工部员外郎,加虞部郎中,兼集贤殿分司、太学博士、上博陵郡开国男等到多种官职,最终为给事中、樊门客。
李商隐的诗歌构思缜密,意境幽远,善于运用象征、暗喻手法,在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开创出一种深曲幽隐的诗风。他擅长用典,经常以书中故事为依托,自铸伟辞,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初入僧庐的情景,以及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三月初四夜晚住宿于僧人住所
风雨交加的夜晚尚未结束,我呼唤童子收拾行李准备过夜在僧人的居室中
没有肠子的鸟啼声令人感到痛苦,而那些有嘴巴的动物却忙个不停
七岁失去双亲的孩子如今已是老大,百年之后远离家乡的人会因为悲伤而哭泣
清晨叫醒僧人,让僧人点亮灯光照亮窗户直到天亮,然后点燃一支香向佛祖献上
“三月初四”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三,古人常以这一天来纪念屈原投江的壮举。在这里,李商隐可能是在借屈原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悲。
次句“呼童襆被宿僧房”,描述了诗人在风雨之夜,呼请童子收拾行李准备在僧人的居所过夜的情景。这里,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僧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第三句“无肠可断啼鹃苦”,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啼鹃是一种杜鹃鸟,以其鸣声凄厉著称。这里,诗人将啼鹃比作没有肠子的人,以此来形容其啼声之痛。这种比喻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啼鹃的哀鸣之声,又寓意着诗人内心的悲痛和无助感。
第四句“有喙皆鸣吠蛤忙”,则是通过对比来强调生命的脆弱和短暂。蛤蜊是一种生活在海边的生物,它们总是在不停地鸣叫。诗人将这一现象与啼鹃相比,意在表达生命的无常和易逝。这里的“忙”字,则形象地描绘了蛤蜊鸣叫时的忙碌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和生命的短暂。
第五句“七岁遗孤今老大”,诗人感叹自己从小失去了双亲,如今已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但却仍无法摆脱心中的悲伤和孤独。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担忧。
第六句“百年远忌足悲伤”,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死亡以及离别的深沉思考。他认为,人生的百年时间虽然漫长,但在这漫长的时光里,人们总会面临各种离别和遗憾。这里的“远忌”二字,既指远离家乡的痛苦,也暗示着人生中的种种遗憾和忧伤。
第七句“司晨唤起窗全曙,归命清都炷瓣香”,描绘了诗人清晨醒来后的情景。他点燃香烟,向佛陀祈求平安和祝福。这里的“司晨唤起”指的是黎明时分唤醒众生的行为;“归命清都”则是指回到清净无垢的净土;而“炷瓣香”则象征着虔诚的祈祷和感恩之情。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信仰以及对佛陀的尊敬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内涵,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某些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