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余生三吴,窜逐落荒外。
大目试环顾,四海等一芥。
谁能于其间,清浊分泾渭。
含菽亦饱满,食檗有馀味。
不羡嵇叔夜,左右持酒蟹。
大哉黄卷中,日与圣贤对。
【注释】
伊:我;窜逐:被贬谪。
大目(目):眼睛。
清浊分泾渭:比喻好坏不同。
食檗(bò)有馀味:比喻在逆境中也能感到乐趣。
不羡嵇叔夜:不羡慕嵇康、阮籍那样放诞无度,饮酒作诗。
黄卷指书籍,圣贤指孔子、孟子等儒家圣贤。
大哉:伟大啊。
日:每天。
【赏析】
诗人以自己为“三吴”人士,因遭贬而“窜逐落荒外”,“大目试环顾”,即用眼光四下打量,感叹自己的遭遇之不幸。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沉沦,而是对人生充满自信,认为“四海等一芥”,意思是说天地广大,人世间的一切都是那么渺小、微不足道!诗人坚信,只要胸怀壮志,就能“于其间,清浊分泾渭”,即能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分辨是非、好坏,不被邪恶所迷惑!
诗人又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他看到,即使是“含菽亦饱满”(虽然身处逆境,但仍然能够自得其乐),“食檗有馀味”(即使处在苦难中,仍能品味到乐趣),这就说明他并不羡慕那些纵情享乐,无所作为的人们。诗人的这种精神境界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诗人以“日与圣贤对”收尾,表达了他的人生观。他认为,只要天天与孔子、孟子这些古代圣贤为伴,就会永远生活在光明磊落之中,永远不会被污浊的世俗污染。因此,他发出了“不羡嵇叔夜,左右持酒蟹”的豪言壮语。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情感真挚感人。作者以自身的遭遇和感受为背景,抒发了一种积极向上、永不屈服的精神。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唐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