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岁嫠居久,儒家守志贫。
白头躬祭祀,老眼喜缝纫。
哭妇无遗恨,怜孙不忍嗔。
一朝违孝养,力疾叫苍旻。
【注释】
1.彭德器:即彭泽,字德操。唐人。
2.北堂太夫人:即彭德器之母。
3.嫠居久:寡妇生活久了。
4.儒家守志贫:儒者守节不娶。
5.白头躬祭祀:年老时亲自为死者举行祭祀。
6.老眼喜缝纫:年老时还喜欢缝补衣物。
7.哭妇无遗恨: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8.怜孙不忍嗔:怜悯子孙,不忍心责备他们。
9.一朝违孝养:突然违背了孝顺父母的传统道德。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得知其母彭德器之母去世后所作,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哀思。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敬爱和怀念之情。
首句“早岁嫠居久”,写诗人早年丧父,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这句诗既点明了诗人的身世,又为下文的哀悼之情做了铺垫。
诗人描述了自己守志清贫的生活状态:“儒家守志贫。”这句诗表明了诗人坚持儒家思想,以贫贱自守的决心。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母亲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的理解与同情。
第三句“白头躬祭祀”,描绘了诗人年老时亲自为亡故的母亲举行祭祀的场景。这里的“白头”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苍老和悲痛之情,而“躬祭祀”则展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第四句“老眼喜缝纫”,则写出了诗人年老时的日常生活。尽管生活困苦,但他还是喜欢缝补衣物,这反映了他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不舍之情。
第五句“哭妇无遗恨”,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切思念。这句诗通过“哭妇”二字,传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和哀痛之情。
第六句“怜孙不忍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对子孙的关爱之情。诗人虽然心疼孙子,但仍然不忍心对他们发怒,这反映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坚守。
最后一句“一朝违孝养”,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违背孝道的悔恨之情。这句诗不仅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也展现了他对传统的重视和坚守。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沉怀念和哀思之情。诗人通过对母亲的生平和生活的描写,以及对其去世后的哀悼之情的描述,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