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耿不寐,青灯遥夜阑。
关河千里远,风雪一窗寒。
旅食腰围减,征鞍髀肉酸。
想知双鹤发,朝夕望平安。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主题思想的能力。

1.理解诗句内容:

首句“十月初五日自白门之丹阳宿于驿亭中是夕风雪大作”,写诗人在十月初五日离开白门后,前往丹阳途中,因遇大风暴雪而投宿于驿站。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和原因;

第二句“辗转耿不寐,青灯遥夜阑。关河千里远,风雪一窗寒。”写诗人辗转难眠,彻夜未睡,因为外面下着大雪,风雪肆虐;

第三句“旅食腰围减,征鞍髀肉酸。”写旅途辛苦,身体瘦削,两颊瘦削如骨;

第四句“想知双鹤发,朝夕望平安。”写想到老母年高,担心她的健康。

2.体会诗意:

这首诗是写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旅食”、“征鞍”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辛,而“青灯”、“关河”、“寒”等词语则烘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

译文:

十月十五日我从白门出发到丹阳去,当晚刮风下着大雪。

辗转反侧睡不着觉,长夜漫漫灯火昏暗。

关山遥远路途遥远,风雪交加寒冷透窗。

旅途劳顿消瘦了许多,征鞍上的肌肉又酸又胀。

想象你老人家头发变白,日夜盼望您平安归来。

赏析:

此诗为羁旅途中感怀之作。诗中以“十月初五”点明时令。从“自白门之丹阳宿于驿亭中”起,便已暗示出“旅食”二字。以下四句,分别写风雪之夜的所思所感,情景交融,感情深挚。

首联先言“风雪大作”,再点“是夕”,使读者明白是在风雪之夜住宿。一个“大”字,写出风雪的猛烈之大;一个“是夕”字,说明时间之晚。“十月初五”与“是夕”连用,不仅表明了时间,还暗示出“旅食”二字。“十月初五”,即农历九月十五,此时正值中秋之后,天气渐冷,所以有“风雪大作”。而“十月初五”又恰逢重阳节,古人有登高赏菊的传统习惯,但此刻诗人却不得不在“白门”至“丹阳”之间“转辗”不已,可见旅途之艰难。“辗转”一词,既点出了时间,也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愁肠百结,心烦意乱。“耿不寐”,意为彻夜失眠。由于天寒地冻,加之风雪交加,诗人难以成眠,故有此语。“青灯”,即青油灯,指昏黄微弱的灯光。此处用来象征诗人孤独凄凉的处境。“遥夜阑”,意为漫长的夜晚即将结束。这句既是说诗人熬过了漫漫长夜,也是暗喻诗人度过了人生旅程中的一段艰难历程。

颔联承上启下,写诗人在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中仍苦苦思索着家乡的安危。“关河千里远”,意为关山重重,路途遥远。诗人把家国比作“关河”,既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家乡远离京城,又暗含自己仕途的坎坷。“风雪一窗寒”,意为风雪交加,窗户里一片清冷。“一窗”,即独对孤窗。这里既点出环境的寒冷,又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寞。

颈联紧接上文,抒写作者的思乡之情。“旅食”,意为旅途中的食物,指沿途的行囊中所携带的干粮。这两句写旅途劳顿,身体消瘦,两颊瘦削如骨。“征鞍”,即征行的马匹所骑的鞍子。这两句写长途跋涉的劳累以及由此带来的身体酸痛。“髀肉”,即大腿上的肉,这里指马鞍的磨损。这两句写长时间骑马所带来的肉体疲惫。

尾联紧承上文,写诗人牵挂家人的安危。“想知”,意为想到。这两句写诗人时刻关心母亲的身体,希望她能够平安无事。“双鹤”,即双亲,这里借以代指自己的父母双亲。这两句写诗人渴望早日回到家乡见到父母双亲的愿望。“朝夕”,意为一天到晚;“望平安”,意为希望一切平安。这两句写诗人日夜祈祷家人平安的愿望。

全诗紧扣“风雪”二字,将旅途的艰辛和思乡之情巧妙融入其中,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乡的深深眷念和对家人的深切关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