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隐乍来时,年方三十七。
忽忽十七年,终始如一日。
卜居在邑西,近我读书室。
闲来剧笑谈,友情似胶漆。
笔端备六体,纸上春蛇逸。
两鬓吹秋丝,吟诗纪经历。
【注释】:
示韦中实六首:写给韦中实的六首诗。
鹤隐乍来时,年方三十七。
鹤隐:指隐居生活。乍来:突然来到。年方三十七:年龄刚满37岁。
忽忽十七年,终始如一日。
忽忽十七年:指时间过得很快,17年过去了。
终始如一日:从始至终始终不变。
卜居在邑西,近我读书室:选择了一个住所在城的西边。卜居:选择居住地;邑:城;西:方位名词。
闲来剧笑谈,友情似胶漆。
剧:高兴、快乐的样子。
友情似胶漆:形容友情深厚,像胶水和漆一样粘合在一起。
笔端备六体,纸上春蛇逸。
笔端备六体:指文采横溢,能写出各种文体的文章。
纸上春蛇逸:形容文字写得非常生动、流畅。
两鬓吹秋丝,吟诗纪经历。
两鬓吹秋丝:头发白了,两鬓如秋霜般白。
吟诗纪经历:用诗歌记录自己的经历。
【赏析】:
《示韦中实六首》是一首五言古风诗。诗人以“鹤隐”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在隐居生活中对友情的珍视以及自己文学才能的自豪之情。
首句“鹤隐乍来时,年方三十七。”写自己刚刚来到隐居的地方时,年龄刚刚37岁。这里通过“鹤隐乍来时”,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接着第二句“忽忽十七年,终始如一日。”则表达了自己虽然已经在这个隐居地度过了17年,但始终保持着与外界联系,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这种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第三四句“卜居在邑西,近我读书室。闲来剧笑谈,友情似胶漆。”则是具体描述了诗人选择隐居地点和朋友们相聚的情景。在这里,“卜居”指的是选择一处适合隐居的地方,“邑西”则表明这个地方位于城西。而“读书室”则说明诗人在这里有一间专门的书房可以专心读书。此外,诗人还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剧笑谈”,即开心地聊天、欢笑,这种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使友情如同胶漆一般紧密。
第五六句“笔端备六体,纸上春蛇逸。”是说诗人擅长多种文体,他的文笔如同春天的蛇一样灵活流畅。这里的“笔端”和“纸上”分别代表诗人的写作工具和创作领域,而“六体”则指的是古代诗文的六种主要体裁——赋、颂、雅、颂、哀、诔。最后一句“两鬓吹秋丝,吟诗纪经历。”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这里的“两鬓吹秋丝”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年老的形象,而“吟诗纪经历”则表明诗人用自己的诗歌来记录下自己的人生历程和感悟。
整首诗以诗人的隐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自己的生活状态、与朋友的交往以及对友情的重视,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世界。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