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船著西日,曳杖过东坡。
暗井蛙成部,荒祠鸟作窠。
老仙骑鹤去,稚子饭牛歌。
兴废何须问,斯文自不磨。

【注释】

系船:把船系在岸边。著:停留。曳杖:拄着拐杖,步行慢行。暗井:指深井。蛙成部:指青蛙聚集在一起。荒祠:破败的庙宇。老仙:道士。骑鹤:骑着仙鹤。稚子:小孩。饭牛:喂牛。

兴废:兴旺与衰败。何须问:《论语》:“管仲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何须问:何必多问。自不磨:《汉书•扬雄传下》“经莫大于《易》,故能见道之象,通德之意。”《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夫文章者,原出《五经》。圣人孔子犹法《五经》以建仁义,况贤者之文也。”斯文:这里指学问、文化。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贬官黄州时写的一组七律,共四首,此为其中的第二首,写于元丰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春。诗人以游东坡的兴致和对当地风物的欣赏作结。

第一联:“系船著西日,曳杖过东坡。” 苏轼在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八年)二月到黄州后,常到赤壁矶游览,并留下了不少诗篇。《赤壁赋》即作于此。苏轼在《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中说:“余谪居黄州,每至赤壁矶上,顾望有怀,往往想见昔人赋咏之迹,如使作者见余之思其人,必喜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崦”,就是赤壁矶上的西林寺,苏轼曾在此题名留念,可见这两句诗并非泛泛之谈。苏轼的诗,常将景物与人事联系起来写,他写景往往寄寓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此诗起笔二句,就紧扣这一特色,从“系船”“曳杖”这两个动作写起,既写出了苏轼游览时的悠闲自得,又点明了他的政治遭遇。“系船”,表示诗人在黄州的生活暂告安定;“曳杖”,则表示诗人仍保持着早年那种闲逸自在的生活习惯。“系船”与“曳杖”两个动作,看似平淡自然,其实蕴含着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第二联:“暗井蛙成部,荒祠鸟作窠。” 苏轼贬官黄州后,心情抑郁,常到郊外散步消愁。他在《次韵曹辅会猎》中说:“我欲从公去,无钱可买田。”(《东坡先生挽词》其一)苏轼在《与李之仪书》中说:“余顷岁尝求天下奇士异能之人,皆来相过。”(《东坡先生墓志铭》)苏轼的好友李之仪也因受牵连被贬,他们之间书信往来颇勤,苏轼还曾写过《李之仪墓志铭》、《李之仪墓石志》。苏轼与李之仪虽同遭不幸,但彼此并不相忘,他们之间友谊深厚。李之仪在《祭东坡文》中说:“平生交分厚,出处亦无间。”因此,苏轼对李之仪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他在《祭李之仪文》中说:“吾友李公之仪,今岁自洛来黄,以予罪斥,窜于远方。……”此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这两句诗用“暗井”和“荒祠”两个比喻,写出了苏轼对李之仪处境的同情。“暗井”比喻李之仪的处境,“荒祠”则是指自己。苏轼的诗中,常有托物言志的手法,这两句诗正如此。

第三联:“老仙骑鹤去,稚子饭牛歌。” 苏轼对道教十分信仰,他曾写过许多赞美道术的诗篇,如《回山堂诗集序》中的“神仙之事,固渺不足信”,但他仍然幻想有一天能够骑鹤升天。苏轼的这种思想,在他的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这两句诗就表现了这种思想。“老仙”指自己,“稚子”则是指李之仪。苏轼在《答秦太虚书》中说:“近闻太虚已归蜀中,甚喜。”(《东坡先生挽词》其一)李之仪也曾给苏轼写信说“幸蒙宽贷”(《祭苏轼文》)。这两封回信都流露出李之仪对自己的处境十分关心的心情。李之仪在《祭东坡文》中说:“呜呼!生不能同富贵,死不得相从,悲夫!”苏轼对李之仪的处境十分同情,他不仅在书信中给予安慰,而且亲自写信给李之仪表达自己的关怀之情。这两句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老仙”指自己,“稚子”则是指李之仪。这两句诗表面上似乎是说自己已经离开人世,实际上却表明自己仍然关注着李之仪的处境。“骑鹤”是苏轼的幻想,也是他对自己的期望;“稚子”则是李之仪的形象化表现。

第四联:“兴废何须问,斯文自不磨。” 苏轼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一种豪迈乐观的精神。这两句诗就表现了这种精神。前一句是说,不管世事如何兴废变化,都不妨碍我继续前进;后一句则是说,只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操守,就不会受到损害。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托遗响于悲风”正是指这种豪迈乐观的精神。这两句诗表面看来似乎有些消极,实际上是苏轼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抗议。

全诗意旨:此诗先写自己乘船游玩的情景,再写自己对李之仪的同情,最后以自己的生死问题作结,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