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淮不断水悠悠,楼下行人淮上楼。
谁谓满前风景好,古今供作别离愁。
【注释】
1、长淮:长江。2、悠悠:水流不息的样子
3、楼下行人:指从淮水边经过的人
4、供作别离愁:指风景好,只给人增添别离之愁
【赏析】
《题寿阳楼二首》是一首写离人的佳作,其中第二首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情思细腻,风格沉郁,堪称千古绝唱。这首诗通过描写楼上和楼下行人的不同感受,表现了诗人对离别之苦的感受。前两句以“长淮”“不断”勾勒出一幅千里送行的景象,为下文抒写离别之情蓄势铺展;后两句则以“谁谓满前风景好,古今供作别离愁”作结,点明了主题。
诗一开头便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淮河之滨。“长淮”二字既概括了整个淮河,也暗示了诗人的身世遭遇。诗人在淮河边上,面对浩浩荡荡的淮水长流不息地东去,想到人世的沧桑变化,不由感慨万端,心潮激荡。这一句中的“不尽”二字,既写出了淮水的浩瀚无际,又烘托出诗人悲凉凄楚的感情氛围。
“楼下行人淮上楼。”这句诗承上启下,由景生情,自然引出了下面要写的主人公——一位离别亲人的游子。他正站在高楼之上,凭栏远眺,遥望滚滚而去的淮水。此时此景,不禁令人联想到王勃《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但此处所描写的,却是一幅更加凄清萧瑟的离愁别绪图。
“谁谓满前风景好,古今供作别离愁?”诗人面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却感到索然无味,只觉得它们都成为离别的忧愁的象征,这两句诗可谓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它不仅揭示了离别之苦的根源,更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这首小诗写得极为精练,短短四句诗,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离别的画面。它通过对比手法,将眼前的美景与心中的忧愁巧妙结合,使诗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生、思考人生的重要视角——无论身处何种境遇,我们都应该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