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谓夷齐以为溷兮,指箕子而为愚。
既采薇以饿死兮,又被发而为奴。
镆铘见弃于铅刀兮,鱼目宝于隋珠。
彼蜂蛭之隐微兮,安能语神岳而观清都。
已乎已乎,无为察察而辨璠玙与珷玞。

【译文】

世人们认为夷、齐为糊涂,箕子为愚笨。他们采薇而饿死,又披发成为奴隶。宝剑被人抛弃在铁砧上,鱼目却比隋珠更珍贵。那些蜂和蛭虽然细小,怎能与神岳相提并论呢?我啊,我啊!不要过分地苛求分辨玉石的真伪了。

【注释】

楚狂接舆:楚国狂士接舆。指:指向。

箕子:商末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纣王放逐。

镆铘(mò jué):剑名。铅刀:《庄子·徐无鬼》中说:“太阿剑去之函谷关,以游于市,观者如堵。”

珷(fèn)玞(yín):皆玉名。(1)珷玞:都是美玉。

清都:指天。

已乎:叹词,同“噫”。察察:精明的样子。璠玙(fán yú):宝玉名。珷玞:同上。

【赏析】

此诗作于《楚辞·渔父》,是屈原在流放途中所作。全诗共七首,每首四句,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此首第一段写世人对古代贤人的误解,第二段写自己虽受世俗冷遇仍不改志向,最后一段抒发自己不被理解的感慨。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情调悲愤激昂。

开头两句,诗人用楚狂接舆歌的口吻,先从世人对古代贤人的误解写起。接舆是个狂士,他常常高呼“凤兮凤兮”,表示对当时政治的失望。这里借他的口吻说:“世人都说夷齐糊涂,箕子愚笨。你看他们,为了坚持自己的操守,竟至饿死在首阳山上;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便披散头发当了奴仆。再说那把剑,本来锋利无比,可是却被人丢弃在铁砧上;那鱼眼珠子虽小,可比隋侯的明珠更为贵重。这就像蜜蜂和蚊子那么微小的东西,怎么能和高山相比呢?唉!唉!”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来揭露世风日下的黑暗现实,并借此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之情。

第三四句承上启下。诗人说:“他们既像采薇一样饿死,又像披发而为奴役,这是多么可悲!然而,宝剑却被人抛弃在铁砧上,鱼眼却能比隋侯的明珠还要贵重。那些渺小的蜂与蛭,怎么能与巍峨的泰山或高耸入云的嵩山相比呢?唉!唉!”在这里,诗人再次强调了自己与世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情怀。他想到,世上的人,对于贤者的才能往往不能赏识,对于他们的遭遇也常常不能理解。所以,他发出一声叹息:“唉,唉!”最后两句“无为察察而辨璠玙与珷玞”是全诗的关键句,它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观念的蔑视和对自身遭遇的无奈。诗人认为,世人应该抛弃成见,不要过分地苛求分辨玉石的真伪了。因为,真正的宝玉是不会因外表的粗糙而被埋没的。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冲突的认识和态度——既然理想的实现需要时间和机遇,那么与其一味抱怨和追求,不如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