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疏林集晚鸦,钟山云气入檐牙。
何人乘月吹长笛,夜看云陵百万家。
【注】:冶城,即今南京;云气,指钟山之云雾;檐牙,指屋檐上伸出的飞檐。
袅袅疏林集晚鸦,钟山云气入檐牙。
何人乘月吹长笛,夜看云陵百万家。
注释:黄昏时,稀疏的树林聚集着归巢的暮鸦,钟山上空缭绕着淡淡的云雾。是谁在月下吹奏着长笛?夜晚我站在城楼上遥望那万家灯火通明的云台山。
这首诗描写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楼,远望钟山一带,暮烟四起,云雾缭绕。他看到有人正乘月光吹奏长笛,不禁想起了南朝梁元帝萧绎曾建都于此(今南京)。他感叹自己如今已远离了帝王生活,但江山依旧。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绝。首句写景,次句写情,第三句写事,第四句写意。“冶城”是南京古称。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夕阳西斜,天边一抹薄云飘过。“何人”一问,点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乘月”二字,表明此时正是月白风清的好时候。“万”字用得十分准确,说明诗人所见之境非常辽阔、壮观。“云陵”,即钟山,是南京的名胜古迹之一。诗人站在城楼上极目远眺,看到远处钟山云雾弥漫,山上万家灯火,一片繁华景象。这一句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又表现出诗人的喜悦心情。“夜看云陵百万家”一句写得大气磅礴,气势磅礴。诗人站在金陵城楼上,放眼望去,只见钟山云气缭绕,山上万家灯火通明,景色十分美丽。然而,诗人并没有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想起了当年南朝梁元帝萧绎建都金陵的情景,也想到了自己如今的身世和处境。这种感慨之情,使得整首诗都充满了一种深沉而悠远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