踵息庵中老,看书不蠹书。
青灯对编简,秋气入郊墟。
农圃从争席,笙歌载后车。
风流倾一座,谁复似相如。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在首句中就点明了题意“老僧”。颔联写自己“看书不蠹书”,用典,《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宋之丁氏,家贫而酷于人,少时为锦衣吹笛者取乐,性俭约,所居布衣百裹,至大富累巨万。”后以宋之丁氏指代贫困。颈联中“农圃”即农庄,是古代士大夫退隐之地。“笙歌载后车”则暗指其声名显赫。尾联中的“风流”和“相如”都是典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学,拜为郎,事孝文王……相如口吃,不好书,而晓习礼义,故后世称其口吃曰‘口吃’,以其好书,世多不知其解也。”又《史记.滑稽列传序》:“楚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念行善,未尝不叹日:‘何为乎夫子?’远闻其贤,倒行而逆施矣!’”

【答案】

再和寄彦文 (我)踵息庵中老,看书不蠹书。 (我)青灯对编简,秋气入郊墟。 (我)农圃从争席,笙歌载后车。 (我)风流倾一座,谁复似相如。 译文:我在踵息庵中已到晚年,读书不伤身体。我手捧青灯夜读经史,秋风扫过郊外村墟。农夫和学者争相和我坐谈,笙歌声中载着我归乡的车子。我的风度倾倒了全座之人,谁还能像司马相如呢?赏析:此诗前两句写诗人年老仍坚持读书,后两句写诗人的闲适。中间四句写诗人和友人一起讨论学问。最后两句写诗人风度超群,令人倾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