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最佳处,惟二室三川。
一气所融结,何地无云烟。
忆游古南安,倦憩大观前。
十洲与三岛,渺莽云水连。
追随子邵子,飞步山房巅。
醉归迷夕霭,笑歌呼渡船。
至今诗箧中,秀色馀芳鲜。
永愿借一壑,抱耒耕石田。
不学谷口隐,姓名京师传。
邂逅大冯君,为我开愁边。
烟霞粲画本,风月起笔椽。
上有玉山庄,遥挹峨峰妍。
士为声利役,何如拥肿全。
脱粟幸可饱,苦茶宜活煎。
画计不用决,与山终薄缘。
三间苟完矣,万松想苍然。
羊肠摧君辀,问君归何年。
早逐山房翁,江郊掉吟鞭。
往来成二老,日醉壶中天。
对峙五言城,写之七丝弦。
勿遣俗士驾,污我青苔钱。
诗句解析与译文:
- 诗题:“题夹江冯临父玉山庄图”
- 注释:此诗是题在一幅位于夹江(今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的冯临父的玉山庄图。
- 第一联:“天下最佳处,惟二室三川。”
- “天下最佳处”指的是某个绝佳之地。“二室三川”暗示这个地方有两个主要的部分和三条河流。
- 第二联:“一气所融结,何地无云烟。”
- 这句表达了一种自然景观的广阔和连续性,强调了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相互关联、融合在一起。
- 第三联:“忆游古南安,倦憩大观前。”
- 回忆过去的旅程,特别是对于古南安(可能是现在的福建省南安市)以及大观前的休息之地的回忆。
- 第四联:“十洲与三岛,渺莽云水连。”
- “十洲”和“三岛”可能是指中国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渺莽云水连”描绘了这些岛屿与周围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景象。
- 第五至七联:“追随子邵子,飞步山房巅。醉归迷夕霭,笑歌呼渡船。”
- “追随子邵子”表明诗人在山上追随某人或某种精神追求。“飞步山房巅”描述了攀登山顶的动作。“醉归迷夕霭”描绘了饮酒后的醉态和对晚霞的陶醉。
- 第八联:“至今诗箧中,秀色馀芳鲜。”
- 这里指诗人至今仍保留着那些美丽的诗句,它们的色彩依然鲜明。
- 第九至十一联:“永愿借一壑,抱耒耕石田。不学谷口隐,姓名京师传。”
- 表达诗人想要拥有一个隐居之所的愿望,即借用一处山谷,用锄头耕种石头田地。“不学谷口隐”意味着不模仿古代隐士的生活,“姓名京师传”则表示不想将名声传播到京城。
- 第十二联:“邂逅大冯君,为我开愁边。”
- 描述了与一位名叫大冯君的人的偶遇,这位冯君帮助诗人解决了心中的忧愁。
- 第十三联:“烟霞粲画本,风月起笔椽。”
- 这里的“烟霞”可能指的是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而“画本”则暗示了这些景色被艺术家们绘制进画作之中。
- 第十四联:“上有玉山庄,遥挹峨峰妍。”
- 描述了一个名为玉山庄的地方,其山峰秀丽,远观令人赞叹。
- 第十五联:“士为声利役,何如拥肿全。”
- “士为声利役”指出有些人为了名利而忙碌,而“何如拥肿全”则是说与其如此,不如保持健康和完整。
- 第十六联:“脱粟幸可饱,苦茶宜活煎。”
- 这里提到了简单的粮食和苦茶都是生活所需的基本物品,但不需要太过讲究。
- 第十七至十八联:“画计不用决,与山终薄缘。”
- 表达了诗人不需要过分依赖绘画的技巧来捕捉自然之美,因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有限的。
- 第十九联:“三间苟完矣,万松想苍然。”
- 暗示三间屋子已经足够居住,而万松林的景象让人感到大自然的辽阔与壮丽。
- 第二十联:“羊肠摧君辀,问君归何年。”
- 用“羊肠”暗指山路曲折,“君辀”可能是指马车的轮辙,表达了诗人对道路艰难的感慨以及对归家的期待。
- 第二十一联:“早逐山房翁,江郊掉吟鞭。”
- 表达了诗人早早跟随山中老者(可能是自己的父亲)一同在江边散步,享受宁静的时光。
- 第二十二联:“往来成二老,日醉壶中天。”
- 描述了两位老者的日常生活,他们经常往返于家中和江边,享受生活的快乐。
- 第二十三联:“对峙五言城,写之七丝弦。”
- 可能是在描述一座城市的景象,其中五言城可能是城市的一角,而“七丝弦”则形容城市的繁华景象。
- 第二十四至二十六联:“勿遣俗士驾,污我青苔钱。”
- 这里提醒读者不要让庸俗的人打扰自己的生活,以免玷污了自己的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