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崷崒势萦回,国一当年手自开。
莫向兰袍认遗像,此心无去亦无来。

【注释】游径山蕴常上人:指唐代诗人王维。字无可以,号华阳真人,唐开元年间进士,曾任尚书右丞、太子中允等职。此诗是王维晚年所作。

中秋:指农历的八月十五日。

崷崒(zuósù):山峰高耸貌。国一:指国师张果老。当年手自开:意即张果老当年亲手打开五座山峰,使之分开。

莫向兰袍认遗像:不要在衣冠冢前辨认那已故的人的遗像。

【赏析】这是一首咏叹友情的诗作。王维和张果老之间,有一段很深的交情,他曾经在张果老的道场中居住过一段时间,并且写下了著名的《酬张少府》诗。张果老去世以后,王维又为他写下了《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深厚的友谊基础上创作的。

首联写五峰的雄奇秀丽,以及其自然形成的景致。五峰,即华山。据传说,黄帝曾于此炼丹,因此又称“西岳”。这里借以象征友人的崇高品格。

颔联写对亡友的怀念,表达了自己虽已辞官归隐,但仍心系天下、关心政治的情怀。“莫向兰袍认遗像”,是说不要在衣冠冢前辨认那已故的人的遗像。这一句既表明了自己对亡友的深情厚谊,也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泊的思想感情。

颈联进一步抒发了作者的感慨之情。“此心无去亦无来”句,既是对张果老的赞美,又是对作者自己的自我安慰。张果老一生逍遥自在,与世无争,而王维则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为天下百姓着想,这正是他们二人的不同之处。

此诗写得十分含蓄蕴藉,既表达了作者对亡友的怀念之情,又表现了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耐人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