浔阳江上看明月,月落孤眠百感生。
十二年前如昨日,竹斋曾醉凤箫声。
【注释】
浔阳江:在今湖北九江市。
百感生:各种感受一齐涌上心头。
十二年前:作者与友人在十二年前曾在此地相聚饮酒,共赋诗作。凤箫声:吹奏凤箫的声音。
【赏析】
此诗是苏轼于元丰八年(1085)九月十五日,在江西九江所做,时年他四十七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和现实生活的感受。
首句写自己登上浔阳楼远望明月,看到明月西沉了,自己却还在独眠不寐,感到无限伤感。第二句说自己因看到明月西坠而生种种感慨。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月落孤眠”中的“月落”指月亮西落,“孤眠”即独自睡觉,“落”字用得极为准确。一个“落”字,就写出了月色之明、月光之圆,以及自己的孤孑无伴之情。“百感生”,说明这种感情是多方面的。第三句是说自从十二年前的那次聚会以来,已经过去了整整十二年,而那一次聚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一样。这一句的大意是说,自从那一次分手后,我就一直怀念着我们之间的友谊和那段难忘的日子。“如昨日”,就是如此地令人难忘;“曾醉”,则是当时欢聚的情景,酒酣耳热,心旷神飞。这两句把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写得非常突出,使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苏轼对于那次聚会的留恋和珍惜。尾联是说,如今虽然已过了十二年,但那种美好的回忆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竹斋”是指当年苏轼与朋友们经常在一起聚会的地方,“凤箫声”是指他们经常吹奏的乐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现在自己一个人孤独无依,但过去的欢聚情景仍历历在目,就像曾经醉过一场那样。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八年九月十五日写的。此时他已经四十七岁了,正当壮年。这一年的春天他曾被贬到黄州,秋天又回到了京师。在京城期间,他还写了一首《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桂枝酒》体送月》的诗歌。这首五律是他在京城期间的作品之一,诗中表达了他对过去和现实生活的感慨。这首诗是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八月十九日,苏轼在黄州所作的七绝《前赤壁赋并引》。此时苏轼已经四十八岁了。他在黄州的四年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人生道路,没有动摇过。这首诗是他对自己这段时间的生活的总结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