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客今何许,空馀接隐亭。
舟随潮水上,门背夕阳扃。
兔策尘生蠹,渔蓑雨化萤。
题诗岩下石,聊代草堂灵。
【解析】
题乌江东隆山邓氏亭
逋客今何许,空馀接隐亭。
舟随潮水上,门背夕阳扃。
兔策尘生蠹,渔蓑雨化萤。
题诗岩下石,聊代草堂灵。
【赏析】
本诗是一首纪行之作。诗人在登临东庐山时,面对自然景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组七绝。
首句“逋客今何许”,直抒胸臆,点明自己的身份。“逋客”即指隐士,“今何许”则表明自己现在身处何处?从“空馀接隐亭”一句中可见端倪。诗人以“空馀”二字作结,既表明自己与东庐山已别,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一个“余”字,道出了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来到东庐山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接隐亭”。这个亭子,显然是当年隐居此地的高人隐士所建。然而,如今的亭子却只剩下“空馀”二字。这不禁让人想到:当年隐士们是否也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呢?(见注①)
第二句“舟随潮水上,门背夕阳扃”,描绘了东庐山上的一幅美丽画面。这里,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他看到:江水随着潮涨而上涨,船只顺流而下;夕阳西下时,门前的山峦被阳光照亮。这些景象都显得如此和谐、宁静。诗人通过描绘这一美景,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三四句“兔策尘生蠹,渔蓑雨化萤”,继续描绘了东庐山上的景象。这里的“兔”和“渔蓑”都是用来比喻隐士的。“兔策尘生蠹”一句,暗指隐士们虽然远离世俗,但依然难以避免物质诱惑。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来抵御外界的侵扰。(见注②)而渔蓑则更直接地反映了隐士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只能在雨中捕鱼捉虾,过着艰辛的生活。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因为在这个小天地里,他们可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见注③)
最后一联“题诗岩下石,聊代草堂灵”,是诗人在东庐山上的最后感慨。这里,他想到了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曾在这里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今他来到这里,看到东庐山上的美丽景色,不禁想起了杜甫的诗句。于是,他在岩下石上写下了自己的感慨:“聊代草堂灵。”这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许。(见注④)
这首诗通过对东庐山上的景象进行描绘和抒发,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